茶叶是我市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领域。目前,全市共有茶叶生产、经营实体300多家,专业大户200多户,茶农5万户,被列为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2家;现有注册商标80余只,其中“乌牛早”为中国驰名商标,“苍南翠龙”为国家证明商标,“日省”、“三·五·早”、“仙瑶隐雾”等为省著名商标;拥有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等头衔的名茶10只,永嘉乌牛早、乐清雁荡毛峰等5只浙江名茶。“乌牛早”牌永嘉乌牛早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30多个茶叶产品分别获得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全市茶叶总产量4877吨,总产值4.0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361吨,名优茶产值3.55亿元,名优早茶已经成为温州茶业的主体;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18.61万亩,占茶园总面积25.21万亩的74%,茶树良种普及水平居全省前列。泰顺县、永嘉县先后获得了“中国茶叶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荣誉称号。
温州茶叶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茶叶品质优异,全市山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20世纪80年代前,大宗茶“温炒青”是浙江三大传统绿茶之一,有绿茶的“味精”之称,以品质优异享誉国内外茶叶市场。近年来无公害茶生产技术普遍应用,香高味浓的温州茶不仅广受本地消费者认可,而且在江苏、上海、山东等绿茶销售区得到青睐,泰顺三杯香被列为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二是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1987年以来,全市先后选育出乌牛早、黄叶早、清明早、平阳特早茶等特早生茶树良种,品种综合性状优良,非常适合本地名优绿茶加工,并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在全省、全国绿茶产区得到大力推广,尤其是乌牛早品种,1990年列为省主栽茶树品种到浙、苏、皖、赣、桂等5省60多个,苍南桥墩茶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合了我国南北茶树种质资源,杭州市茶科所、浙农大等单位利用其资源育成了“迎霜”、“浙农113”等9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全国知名的茶树育种专家刘祖生教授指出“利用一个县的种质资源,育成如此多的国家级茶树良种,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我市的茶树品种资源为全国名优绿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良种的推广也促进了我市早茶知名度的提高;三是春茶上市早,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冬无严寒,春季回暖早,春茶开采期比杭州、绍兴等重点茶区提早半个多月,具有显著的早上市特点。
多年来,我市茶叶生产坚持“良种、名茶、品牌、效益”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茶业结构,充分发挥品质、品种、气候三大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早茶。开发了永嘉乌牛早、平阳早香茶、瑞安清明早、瓯海黄叶早、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茶等,挖掘恢复了历史名茶乐清雁荡毛峰、文成刘基贡茶。因其上市早、品质优,在全国茶叶市场颇具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温州早茶产业,已成为我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009年,我市将组织实施“万亩茶园改造提升计划”,按照“特早茶做名、高山茶做优”的要求,优化调整茶树品种结构,加大温州早茶品牌的培育力度,对500亩以上的茶园进行无性系良种改良、茶厂优化改造,推行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以确保温州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省内外早茶生产异军突起,茶叶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温州茶业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走出温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十一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温州茶叶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发展现代茶业,以增加茶农收入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不断提高茶叶竞争力,不断提高茶叶知名度,不断提高茶叶效益,促进温州茶叶产业做出特色、做强优势。
◎主办单位
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农业厅
◎承办单位
温州市农业局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时间:2009年3月20-22日地点:温州市松台广场
温州市茶叶产业协会携全市同行努力争创全省早茶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