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甘做架桥人 培训新农民

——记湖州市埭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吴侃诚

  •   通讯员 邓德华 张丽萍
      30年来,他帮助千余农民叩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他让近千农民在家门口圆了大学梦,他还在国内开创了跨地区农民培训的先河。他,就是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吴侃诚。前不久,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让农民在教育中强起来
    “1978年秋天从全日制中学调到农村成教工作岗位时,主要任务就是扫盲。”吴侃诚回忆,那时全镇八成左右的青壮年是半文盲,这离国务院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要求还很远。从那时开始,吴侃诚走上了艰难的扫盲之路,一干就是好多年。2000年,省验收组来考核,埭溪镇非文盲率达到98.2%。当时,学校被评为市级扫盲工作先进集体,他也被评为先进个人。
      大城村的吴小英是最早一批接受农村成人教育的学员之一。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的吴小英脱盲后,成了一名农副产品推销员,专门推销当地毛竹、竹笋、茶叶等农副产品,后来还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
      30年来,吴侃诚从组织农民学文化开始,先后创办了农民夜校和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学前教育、园林技术等大专、中专班。2006年以来,为提升农民素质,埭溪成校还与该市电大联合办学,到目前已开设企业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园林技术等大专班,共招收了154名农民参加学习。
      “通过各种形式和不同专业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农村管理人员的水平。学生中有的成了农技师、技师,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吴侃诚自豪地说。到目前,吴侃诚已在全镇培养了近1000名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期间,他也有过不少“上调”的机会,但他却执着坚守着这块为农民服务的阵地。
      让农民在培训中富起来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但他们却苦于缺技术、缺信息,想致富却没门路。如何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让他们在规模经营和效益农业中得到更大益处?这成了成人教育新课题。
      为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吴侃诚走村串户调研,从当地农民毛竹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的现状出发,建起示范基地,让农民看得见、跟着学、一起富。山背村农民孙士民在毛竹林实施了覆盖技术,每亩年增收5000元以上。吴侃诚就在孙士民承包的毛竹山上建立了竹笋管理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全镇农民学习毛竹笋山覆盖技术。该技术变一年只产一季毛竹笋为一年四季都产笋,在全镇推广后迅速形成了一个产业,使280户农户平均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
      吴侃诚还从当地实际出发,组织农民开展了养猪、养鸡、茶叶管理和名茶制作等技术项目的引进、推广与培训。
      茶叶是埭溪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信息闭塞和制作茶叶技术落后,茶叶价格很低。为了提高茶叶种植管理和加工水平,打响埭溪茶叶品牌,吴侃诚把茶叶管理和制作技术纳入“燎原计划”,确立了茶叶管理推广项目,并聘请了专家给农民辅导茶叶管理和名茶制作。经过几年努力,“君来品”、“老虎潭白茶”、“梅峰松针”等多个茶叶品牌被打响,2007年,“老虎潭白茶”还荣获第二届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埭溪茶叶价格也因此大大提高。
      让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
      全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启动以后,埭溪成校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系统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省重点工程老虎潭水库开始建设后,一项新的任务摆在吴侃诚面前——近3000人的转移人口中,有一半的人需要进行技能培训。于是,该校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要求和埭溪镇工业功能区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开展了移民转移就业培训。
      吴侃诚做了三个调查:调查库区移民的劳动力结构、文化、年龄、培训需要;对企业进行用工调查,需要什么工种;进市场调查创业者情况。通过三个调查,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编排了整个培训计划。
      埭溪成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有文化、年龄较轻的劳动力外派到永康职业学校和湖州信息工程学校,学习机械技能、五金营销等;把中年移民请到自己学校,主要学习竹木制品工艺、烹饪、焊工等技术;让年龄较大、文化偏低的移民学习竹笋管理、茶叶栽培、养殖等技术,管理好剩余山田。
      通过两年,库区移民中1200人接受了各种培训、860人拿到了技能等级证书,有80%的学员进入企业上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