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两封读者来信引出一个为农服务活动

给农民送去雨天的阳光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没想到我的信得到这样重视”
  3月4日,依旧阴雨绵绵,上虞市章镇陈埠村村民贝最楚家的梨园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省农业厅植保检疫局和土肥站的专家们,专程赶来给梨树“会诊”。贝最楚激动地说:“没想到我的一封信能受到报社领导这样的重视。”
  原来,春节过后,本报连续收到了贝最楚的两封求援信:“我种了两亩黄花梨,去年梨树的新叶一长出来就被一种桔色的虫子吃光了。为了保住后面的叶子,我只好把第一批新叶全部剪掉,花了很多时间,又影响了果树生长。今年梨树马上就要长枝条了,我很担心,希望能得到专家的帮助。”字里行间透出深深的焦虑。
  服务“三农”一直是本报的宗旨。本报记者立刻分头行动,邀请植保专家为梨园“现场会诊”。经过一番查看,省农业厅植保专家许渭根得出结论,贝最楚的梨树遭受了一种名为梨卷叶瘿蚊的虫害。他当场就开出了“药方”。
  听说省里的专家来了,村民葛仁苗和贝宝祥也从大老远急忙赶过来,询问果树施肥的方法。许渭根告诉他们,肥料要施在果树的树冠对下来的地方,而不是果树根部,这样更容易被果树吸收。
  农民问得急切,专家答得耐心。农民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农民感言】 梨园遭受病害已经有好几年了,这次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农村信息报》写了一封信。想不到报社会那么重视,下雨天还组织专家从杭州赶过来给梨树看病。有了专家的建议,今年我的梨园就一定会丰产增收的。 ——贝最楚
“幸亏专家来及时指点”
“下这么多天雨,我家的大棚番茄、茄子都出现了病害,怎么办啊?”上虞市祥龙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国说,他基地里的200多亩大棚蔬菜已有半个多月没见到太阳了,南瓜、番茄、茄子都出现了病害症状。
  阴雨还在继续,陈建国怎么也没想到,省里的专家会帮他“把脉开方”。“走,咱们进去看看。”省农业厅植保专家郑永利与当地农技员一头钻进了陈建国的菜棚,“是灰霉病,低温多雨的原故。你这个番茄棚怎么没有点花的痕迹?”郑永利看了看棚内的番茄说,灰霉病在阴雨天气传播得特别快,得病后的番茄整个都会烂掉,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毁棚。陈建国听得直冒冷汗,连连说,幸亏专家及时来指点。“这个棚病情还不是很严重,你可以在点花的过程中加农药,扑海因的药效不错,但要注意治灰霉病的药要换着用。”郑永利边看番茄长势边说。得知自己的番茄还有救,陈建国也舒了口气,他告诉记者,现在才知道点花的诀窍,以前村里人都不懂。
  在另一个大棚,郑永利还发现不少茄子得了菌核病,这也是阴雨天引发的病害之一。他耐心细致地告诉陈建国处理方法,让他利用雨天的间歇期,用细迷雾喷洒一些“爱多收”药剂,保持大棚通风,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叶片发黄。“阴雨天气马上要过去了,但不能大意,大棚内一干一湿很容易引起白粉病,这种病最容易在雨季过后发生。”临走时,郑永利又叮咛了一句。【专家感言】 因为人手不够,能做的工作最多就是对市、县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所以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实用科技到农民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好。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直接把技术传授给农民,也了解了农民生产中实际遇到的困难。 ——郑永利
“省里专家讲的课一听就懂”
  上午9点30分,专家讲座在大勤小学礼堂正式开始了。陈埠村村民王玉如穿着粘满泥巴的雨鞋从田里赶来;王玉强提前一天从20多公里外的农场回到村里;陈秀英没来得及解下身上的围裙就赶到了听课教室……看到本报送去的科技书籍,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工作人员索取,没几分钟,300多本科技读本和1000多份宣传资料就被100多位前来听课的农民要完了。
  在课堂上,村民们认真听专家讲解,不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原来肥料并不是施得越多越好”,“加了这个符号的肥料不能施在大棚里”……看着省土肥站推广研究员陈一定做的幻灯片,陈秀英恍然大悟。
  王玉强是陈埠村西瓜种植大户,“我种西瓜已经有6年了,最害怕的就是长时间阴雨天和西瓜炭疽病。”在课堂上,王玉强仔细地记下了专家讲解的要点。“今天专家的讲课很有针对性,心里也更有底了,回去后我就照专家讲的去做。”
  两位专家的课结束了,很多村民意犹未尽,纷纷挤到讲台前向专家咨询……
  【农民感言】 我们村头一回有省里专家来讲课。专家讲得那么细致,还用了幻灯片,我们一听就懂,真希望以后能经常有这样的讲座进村。报社送给我们的科技书籍很不错,图文并茂,今天我的收获不小。今年我一定能把田里的庄稼管得更好。 ——朱秋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