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农机

一位农机人的感言:

服务也是一种快乐

  本报记者 俞廷尚
  2月22日,正逢周末,记者路过省农机局,产业发展科的办公室内传来一阵急促的敲打键盘的声音,在静悄悄的大楼中显得格外响亮。谁还在加班呢?原来是该局职工蒋玉萍正忙着整理资料。“忙什么呢,周末都要来加班?”记者问道。“整理一些农机政策、技术方面的资料,马上要送到各个乡镇去张贴宣传的。”蒋玉萍顾不上抬头,继续整理着她的资料。省农机局干部职工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始终奉行一个理念:千件事、万件事,老百姓的事才是大事。蒋玉萍正是这些实践者中的一位佼佼者。
  最近两年,中央和省里对农机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量成倍增加。于是,加班加点就成了农机局干部职工的家常便饭。2008年年底,国家发布了农机推广通用目录,并要求各省在1月20日前上报非通用目录,20天时间要做好选型公告发布、材料审核、资料录入等这么多工作,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完成?蒋玉萍舍小家、为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事情都扔给了丈夫,每天晚上回到家儿子都已呼呼入睡,她只能看两眼继续加班。“为更好地服务农民,今年农机补贴目录的公布时间要比往年提前2个多月,补贴资金更多,工作量也更大了,只能争分夺秒地干。”最近,国家农业部农机化司宗锦耀司长在我省调研时,夸赞我省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上,行动快、部署早、措施实。这其中也有蒋玉萍的一份功劳。“农民的利益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为降低农民购买农机的价格,往往需要对比多家企业的报价,为农民争取最大优惠。”在工作中,蒋玉萍除了做好政策的实施工作,还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最近几个月我的办公室电话都成了热线电话,很多人来咨询相关政策。”蒋玉萍的同事告诉记者,有农民来问想买的农机是否可以享受补贴,有农机生产企业咨询产品是否列入补贴目录,也有经销商来问是否通过资格审查,这些问题,她都耐心细致地回答。
  今年1月中旬,广西汽牛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带着送审材料来到蒋玉萍办公室。蒋玉萍仔细看完后说:“你的材料很不规范,需要补充,规范填写。”这位负责人一听,不知所措地说:“又要我回广西啊,在某某省申请时也让我回去重填。”“我不是让你回去,我是要告诉你怎样补充才能符合要求,你就在我这里填,不清楚的就问我,这么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蒋玉萍对他说。在蒋玉萍的指导下,他顺利地完成了申报工作。没过几天,蒋玉萍发现这位负责人的身份证遗留在了复印机里,于是赶紧给他打电话。而此时,这位负责人正在因找不到身份证没法买机票回家过年而发愁。二话没说,蒋玉萍赶紧通过快递把身份证给他寄了过去。没过几天,这位负责人打来电话感谢蒋玉萍:“你们的服务真是好,我跑这么多省份头一次碰到,太感谢你了,祝你新年快乐。”“搞好服务是我的职责,也是一种快乐。”蒋玉萍如是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