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新闻

我省今年稻种供应——

早稻偏紧 晚稻偏差

  本报讯(记者 王美华)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今年我省种子供需总体平稳,但存在结构性偏紧和质量偏差等问题。据省种子管理站调查分析,全省早稻、晚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五类主要作物种子的需求量为1660.85万公斤,市场备种2015.5万公斤,其中包括发芽率未达标的常规晚稻种子416.04万公斤。从作物种类看,除杂交晚稻、玉米备种较宽裕外,常规早稻、杂交早稻、大豆、棉花种子供应均存在缺口。尤为突出的是常规晚稻种子,由于穗上发芽,尽管备种较宽裕,但合格种子缺口达155.51万公斤。加上各地品种需求差异,甚至县域之间也难以调剂,实际缺口会更大。市场所备的早稻种子缺口也较大,预计达73.29万公斤。
  为满足生产需求,我省部分地区需要申请动用储备种子,以及供应部分发芽率不合格的常规晚稻种子。因此,省农业厅要求各地,精心组织调剂,规范动用储备种子。凡使用低于国家质量标准的种子,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明确降低标准销售的供种企业、具体品种及其质量指标限值。供种单位应以种子标签、书面说明等方式,明确告知种子真实质量,提示农民采取增加播种量等栽培措施,认真搞好使用未达标种子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不健康的种子往往难以保存,因此,对这类种子的销售时间应适当推迟,以防农户保管不当而进一步降低种子质量,同时,在出售前增加一次质量检测,并做好封样保存。
  常规晚粳稻种子经批准降低质量标准供应后,仍有较大缺口且难以调剂的地区,要在组织农民调自留种和串换合格种子的同时,供应部分杂交稻种子。“先天不足后天补”。对于未达标的常规晚粳稻种子,要适当提高精选标准来提高其发芽率。播种发芽率不合格的种子时,相关技术要紧紧跟上,如适当增加播种量、强化浸种催芽和播种等环节的针对性措施,从最大程度上提高发芽率,育出壮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