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 员 翁 盈 易林继明 徐武杰)今年春节,笔者到舟山普陀渔区拜年,渔民兄弟聊得最多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普陀区深入开展渔业体制改革,实现了从“统一经营”到“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给渔村带来实惠,让渔民收入显著增加。
上世纪70年代末到 80年代后期,普陀区开始探索新的渔业经营体制,实现了从集体统一经营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原普陀区渔业经营站站长葛银水说,当时,普陀渔民除上交集体的渔船折旧费和修理费外,其余都归渔船主自主分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渔船效益明显提高。船老大苏志华第一年就拿到了1000多元钱,比以前提高了近一倍。
“但是,由于资产还是集体的,没有让渔民真正拥有生产资料,渔区改革还不彻底。”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普陀区开始了以渔船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第二次渔业经营体制改革,把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通过公开拍卖形式转让给渔民,渔民之间可以自愿合股经营,实行渔业股份合作制。现已是全国人大代表的舟山华鹰远洋公司董事长李科平就是在那时做出了惊人之举:花200多万元从日本买来一艘二手船,开赴北太平洋从事鱿钓作业。当年,李科平的鱿钓船在北太平洋作业6个月,钓鱿鱼250吨,创产值260万元。
之后,李科平的远洋作业海域拓展到西南大西洋、印尼渔场、秘鲁渔场等,并被誉为“中国北太平洋鱿钓第一人”。在李科平的示范带动下,当地掀起了投资开发远洋渔业的热潮,虾峙岛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群众鱿钓基地。
21世纪后,普陀区又开始探索渔业“法人制”这一新的经营模式。目前已形成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渔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使渔业经营体制走上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渔船扬帆远航。”李科平自豪地说,30年来,舟山远洋渔业作业区域从最初的西非海域扩展到现在的四大洲、三大洋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当于每年从国内渔场转移了1000艘捕捞渔船,有效减轻了东海渔场的捕捞压力。
新闻链接: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实现渔业产值36.4亿元,比1978年的0.74亿元增长49倍。2008年渔民人均收入11586元,比1978年的145元增长近8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