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农业局粮食生产调研组
从2008年初开始,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粮食供需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省还是继广东之后的第二大粮食调入省。粮食安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此,台州市专门组织力量对该市粮食供需情况、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同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一、粮食供需及生产现状
1、粮食供需情况。据2007年该市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分析,全市全年粮食消费总需求约为219.5万吨,供需缺口135.32万吨(其中口粮缺口71.76万吨),外购比例近60%。
2、粮食生产情况。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44.6万亩,总产量84.18万吨,其中早稻17.7万亩,总产量仅6.23万吨;晚稻121.3万亩,总产量51.38万吨。与1997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减少了238.1万亩和70.6万吨,其中早稻面积减少了136万亩。粮食总需求不断增长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1、种粮比较效益低。据调查测算,目前,粮食与棉花效益比为1:3,与蔬菜(瓜果)效益比为1:5,与葡萄、杨梅等水果效益比为1:6,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下挫。
2、耕地季节性抛荒现象普遍存在。全市不少地方存在耕地抛荒现象。耕地非农化加速,人均耕地从建国初期的1.2亩降到目前不足0.4亩,不足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95亩的一半。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存在着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的情况。
3、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据统计,全市机械道路损毁率为20.83%,排灌渠道损毁率为20.06%,农用电线损毁率为35.11%,机埠损毁率为34.28%,全市因灌溉渠道的损毁不能种植水稻的面积有9.4万亩,因电力设施损毁不能种植水稻的面积有5.8万亩。
4、土地流转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一是农民惜土思想较重。据问卷调查,有60%以上的农户不愿流转土地。二是缺少服务联接机制,土地流转供给需求脱节,自发流转土地占总流转面积的86.2%。三是缺乏流转扶持政策,土地集聚相对困难。全市50亩以上成片流转的面积仅15.1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5.4%。
三、当前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一是中央和省政府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二是农资价格大幅回落,种粮利润空间扩大。据农技部门最近调查,40公斤装的镇海产尿素现在零售价为74元/包,较去年同期降了30元,降幅达28.8%;50公斤装的挪威产三元复合肥现在零售价为270元/包,较去年同期降25元,降幅达8.5%。三是粮食社会化服务程度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已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81家,经营服务面积达82189亩。
2、不利因素。一是季节紧张问题较往年突出。受2008年油菜收购价格较高的影响,大户种植油菜面积明显增加,这为今年早稻种植带来季节上的问题。二是晚稻价格下降,影响部分大户种粮积极性。据农户反映,晚稻谷市场价格为1.9元/公斤,同比下降0.1元/公斤,不如去年。目前有部分大户和合作社贮谷在家,等待出售。三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薄弱。主要是优质耕地资源刚性减少,水利设施和田间电网不够完善,农业特别是粮食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粮食保障能力弱。四是基层组织重视粮食生产程度不够,特别是有些乡镇和村级班子领导,对耕地抛荒、无序种植疏于管理。五是种植大户经营规模偏小,比例较低。全市种粮大户种植粮食的面积只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0.5%。
四、对策建议
1、突出重点抓早稻。从该市实际情况看,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希望在早稻,困难也在早稻。要充分挖掘早稻种植潜力,千方百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重点做好“扩大双熟、抛荒复耕、菜稻轮作”三篇文章。
2、加大耕地抛荒检查整治力度。
集中治理耕地全年性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杜绝常年性抛荒。要建立耕地抛荒整治的长效机制,组织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集中复耕。此外,要加强对损毁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工作。
3、进一步提高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要全方位提供育秧、植保、插种、施肥、灌溉、机收、烘干等服务项目,让粮食生产彻底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局面。要适时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意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切实解决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激励基层干部抓好粮食生产,实行绩效挂钩。
4、大力发展市外粮食生产基地。
受现有耕地面积和土地流转困难的限制,台州种粮大户发展空间相对受到制约,规模种植难以实现。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走出去”种粮,在市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