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俞 清
一泓清水,折射出我省千万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30年,我省农民饮用水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上我家喝茶去”
“水来了,水来了,我们喝上跟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啦!”清澈的自来水沿着新建成的水管流向武义县壶山街道富强村各家各户,村民们奔走相告。
富强村是个新安江移民村。随着工业的发展,井水水质越来越差,有时候井水打上来十分浑浊,根本没法喝。有的村民只得挑水吃。2007年8月,县里将自来水管网延伸到了村口,村里投资14万元将水接到家家户户。通水那天,全村人像过年一样高兴。如今用水方便了,村民家里大都用起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和抽水马桶等现代化设备。水质变好了,村民们在外碰到朋友不再说“到我家吃饭”,而是说“到我家喝茶去”。
【数据链接】 2002年,我省开展全面普查,全省有1200多万农民饮水不安全。2003年起,我省率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新增日供水规模256万吨,惠及11690个村,总受益人口达1092万人。2009年,我省将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我家门前变成了公园”
村中昔日的死水塘如今绿水盈盈,一条绿色长堤沿黄坛溪顺流而下,岸边是新建的水泥路和粉刷一新的农房。“这是我们村么?我怎么看都像是城里的公园。”在外打工一年、日前回家过年的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村村民郑火根站在家门口,简直不相信这是自己的家乡了。
衢江区是我省的生猪养殖大区,加上常年从事竹料腌塘、玻璃拉丝和矿产开采等,河塘淤积堵塞,水质发黑混浊,有的河塘甚至成了天然“公厕”、“垃圾场”。2005年,衢江区实施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并以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黄坛村乘着这股春风进行了河道整治。如今,河水清了,堤岸绿了,环境美了,家园洁了,群众也乐了。
【数据链接】 我省在过去5年开展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共投入200多亿元整治1.37万公里河道,河道长效保洁1.5万公里。今后5年,我省将计划完成清水河道建设1万公里,农村河沟池塘疏浚整治5000公里。
“头顶上的水库安全了”
以前提起小卫平水库,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和平社区卫平村的村民们忧心重重。这座始建于1963年的水库由于使用过久,结构老化、渗漏和防洪不达标,被列入我省三类危险水库。最大坝高14米的屋顶水库成了顶在村民头上的“定时炸弹”。每到防洪时节,水库就被强行放空,下游500多个村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就成了问题。
自我省开展强塘固房工程以来,定海区概算投入843万元资金,对小卫平水库采取了大坝防渗处理、上下游背坡整治、溢洪道拓宽整修、启闭设备改造等措施,确保水库安全并按正常库容运行使用。
【数据链接】 我省开展强塘固房工程以来,至目前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8座,超额完成年度200座的目标任务;开工加固海塘84.5公里,已完工15公里;开工加固水闸43座,已完工25座。2009年,全省计划开工加固海塘100公里、水闸8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