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种粮特刊

水稻传承地 种粮创佳绩

  这里曾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依然是浙东的茂源粮仓。曾三次获得过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余姚市,2008年,再次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46.70万亩,平均亩产445公斤,总产20.79万吨,比前三年平均分别增长3.8%、4.0%、7.8%。其中,晚稻平均亩产达49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源自余姚市有一个清晰的粮食生产思路以及一系列扎实的配套措施。
政策激励,保障农民种粮利益
  2008年,余姚市把压单灭荒、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在这一年里,该市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以稳定和巩固原有的粮食生产基础,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惠及于农,科学制定政策是关键。余姚市通过召开种粮大户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户对种粮形势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该市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出台了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及相关操作办法,并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该市规定,对早稻生产实行普惠制补贴,每亩补贴金额为20元;对承租土地100亩以上且全年复种水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补贴20元;对水稻良种每公斤补贴2元;安排40万元资金,对抛秧盘、机插盘、订单收购、农机具购置等实行补助;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补助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75%;全市早稻最低收购价加价外补贴为每50公斤105元,晚稻为每50公斤110元。仅2008年,余姚市用于粮食生产的各类补助资金达到1850万元,比上年增加12.1%,其中,价外加价收购订单粮食的资金达1350万元。
  在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过程中,余姚市切实加强指导、监督、检查,重点把好粮食面积核实、补农资金运行关,并采取项目所在村公示与网上公示相结合、事前公示与事后公布相结合等举措,确保惠农政策和补贴资金百分之百落实到户、到人。
保护耕地,强化粮食生产能力
  依法保护耕地、制止抛荒,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余姚市从建立资源保护机制入手,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用地与养地三者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粮食生产的主动权。
  该市建立了遏制抛荒奖惩制度,对各类已征和预征未建的耕地,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复垦。并规定:出现连片5亩以上全年性抛荒或10亩以上季节性抛荒的,取消所属乡镇、街道年度先进评选资格;出现10亩以上抛荒的,由市国土资源局相应扣减下年度用地指标;出现连片耕地杂草丛生、其原貌遭破坏的,每亩扣减1分考核分。同时,市里每年安排15万元资金,对制止抛荒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街道予以奖励。
  通过采取一系列复耕激励措施,该市全年抛荒面积控制在千亩以内,占耕地总面积的0.15%,已基本消除了常年性、季节性、连片性耕地抛荒现象;全年未发生一起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等破坏耕作层的事件。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条件。2008年,余姚市结合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等,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用道路、电网、三面光渠道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经济落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村,在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余姚市还通过提高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水平,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目前,该市有联合收割机801台、耕作机械5401套、插秧机74台(其中高速插秧机占到97%),农机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农机总价值4.2亿元,全年农机作业收入超5.5亿元。2008年,余姚市水稻机插面积达到51473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30%,水稻机耕、机收水平保持在98%以上。
高产示范,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围绕完成任务、提高单产的总体目标,余姚市积极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和示范竞赛,并制订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以百亩核心攻关、千亩示范、万亩辐射带动为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选择1-2个种粮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统一栽培品种,推广抛秧、直播或免耕直播、单晚“五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市财政专门安排专项资金32万元,用于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全市共建立水稻高产示范方20个,面积7068亩。
  据测算,2008年,余姚市早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达462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433公斤增6.7%;连作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503.6公斤,单季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621.3公斤,亩增产均在50公斤以上。
  除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外,推广应用水稻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提高余姚市的水稻单产水平均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该市早稻品种以“嘉育253”、“嘉育143”为主,面积11.24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90.2%;晚稻以“甬粳18”、“秀水09”和“嘉花1号”为主,面积19.01万亩,占晚稻总面积的76.9%。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共推广抛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26.94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1.4%,实施单季晚稻“五改”技术8.5万亩,推广稻鸭共育面积3000亩,推广水稻病虫害综防技术35万亩、示范强化栽培技术50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5万亩、水稻肥药减量技术32.5万亩。该市还抓好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严把水稻病虫关。2008年,余姚市粮食作物病虫害中长期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病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挽回粮食及经济作物损失1050余万元。
规模经营,增加种粮经济效益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也是余姚抓好粮食生产的秘诀所在。
  2008年,该市承包土地100亩以上、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由上年的131户增加到164户,水稻种植面积31898亩,比上年增加6508亩。
  同时,该市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创建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该市还积极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和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2008年,全市新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4家,共有8家,合作社在种粮乡镇的覆盖率达50%;新成立农机合作社6家,共有15家,开展农机作业面积12.1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5.9%;新成立植保服务合作社8家,共有16家,开展统防统治面积5.2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3%。
(通讯员 施利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