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多地少,粮食生产资源相对稀缺,是典型的都市型农业。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概念。通过一年来的建设实施,该市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2个,面积6.5万多亩,有效突破了耕地抛荒等种粮难题,促进了全市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农业部、省政府及省农业厅的高度关注,副省长茅临生到该市调研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的推广价值。
当前,粮食安全广受关注。杭州市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依靠大幅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来增加粮食总产不符合杭州实际。保护和提高现有粮食核心产区,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率,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就成为现阶段该市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为此,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要以工业化理念,创新工作思路,集聚生产要素,把集中连片的粮食核心产区,建成具有现代农业水平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抛荒的带动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高产高效的示范区。
一年来,该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资金保障(从2008年至2010年,该市市级财政计划投入35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并要求相关县(市、区)配套),还制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范》。通过一年来的实施,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开局良好。
五大成效
——农田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立项前,5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达到高产要求的农田仅占25%,中产田约占51%,其余都是低产田。通过功能区建设,52个功能区2008年新建机耕路2万多米、灌渠3.2万多米、排渠1.1万多米;修复机耕路5.4万多米、灌渠3.8万多米、排渠2.2万多米;修建机埠33座;整治改良土地1.1万多亩。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但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耕地抛荒问题有所突破。近年来,耕地抛荒一直困扰着许多地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杭州市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载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耕作条件,“五统一”服务和代耕、代防、代收等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劳动强度,功能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还营造了“种粮光荣、抛荒可耻”的良好氛围,使一些因耕作条件差或嫌种粮劳动苦、效益低而抛荒的农民自愿恢复种粮;二是对部分因劳动力缺失或确实不愿耕作而抛荒的耕地,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大户等主体实行土地流转,目前,功能区内已流转抛荒农田554亩,基本消灭全年抛荒,许多抛荒多年的土地也恢复了耕种。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数从174户增加到192户,承包面积从9041亩上升到10974亩。在消灭全年抛荒的基础上,各功能区还着力解决冬季抛荒,52个功能区去年冬种油菜3.4万多亩、春粮1.3万多亩、绿肥4904亩、马铃薯390亩、蔬菜3749亩、其它作物5034亩,比上年减少抛荒近1.6万亩,降幅达到83%。功能区建设还有效地带动了全市耕地冬季抛荒面积的减少,据调查,该市去年冬季抛荒面积比上年减13.9%。
——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
2008年,52个功能区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推广应用单季晚稻“五改”技术4.5万多亩,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近2.6万亩、轻型栽培技术3.4万多亩、免耕直播技术1.1万多亩、机械插秧7790亩。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不仅保障了功能区的粮食高产,也推动了该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如建德市去年在功能区内大力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带动了该市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从前年的0.5万亩扩大到去年的2.2万亩,晚稻单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达到亩产500公斤左右。
——统一服务全面开展。目前,52个功能区内已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服务组织48个,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先后开展技术培训207期,参训人员近2万人次,召开现场会104次,实行统一服务22.9万亩次,其中,统一供种育秧3.7万多亩、统防统治4.5万多亩、统一测土配方施肥5.3万亩、统一机耕4.5万多亩、统一机收4.8万多亩,优惠供应种子287吨、肥料1754吨。统一服务的全面开展,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技术到位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程服务对县、乡镇等基层农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该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高产高效成效明显。2008年,52个功能区共落实科技示范户531户,设立高产攻关田373块,全市涌现了一批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的晚稻高产示范方,还带动了全市晚稻单产的提高。去年,该市晚稻亩产达到512公斤,近五年来首次突破500公斤左右的水平。同时,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增加种粮效益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通过农田建设和良种、良法等的应用,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水平,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二是通过“五统一”服务和各项社会化服务的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服务稳步推进,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并降低了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成本,节本增收效益显著。
四大创新
杭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能顺利推进,得益于项目实施的四大创新:一是理念创新,引入工业化理念,拓展了功能区内涵;二是机制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对全年抛荒的农田实行流转,对空闲时间超过3个月的农田实行季节性转包或租赁,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有效制止农田抛荒,逐步形成并完善农田长期承包和短期租赁相结合的流转机制;二是完善粮食生产服务机制,扶持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服务小分队、实施小组等组织,在功能区实行统一服务和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无偿服务与有偿微利相结合,逐步形成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长效服务机制。三是技术创新,通过功能区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包含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的粮食高产标准体系,实现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四是制度创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市整合市、县(区、市)两级中低产田改造、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科技扶持等涉粮项目,集中各级扶粮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逐步形成了粮食生产长效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