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作

浙江种植业牛年再发力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勤春来早。春节刚过,浙江田野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今年我省将以“保稳定、保供给、保安全、增效益、促发展”为目标,实施粮油、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升级,力争使我省种植业生产实现新跨越。
五 抓确保粮食生产
  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比上年有所增加,2009年,我省继续按照“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增加投入、提高收益;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要求,强化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制;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为抓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抓责任考核,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到实处,今年继续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并由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明确粮食生产任务,加大考核力度,确保面积落到实处。并对粮食生产先进市、县(市、区)给予奖励。
  二抓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全省将启动实施1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在标准农田范围内,根据粮食种植面积、产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等综合因素,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面积原则上要在千亩以上。粮食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县(市、区)都要制定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并与土地整体利用规划相结合,加强保护。对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增加投入,实行项目重点倾斜。
  三抓粮食经营机制创新,促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农户将土地流转出来,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粮食加工企业等牵头兴办粮食生产或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实行生产环节的规模化经营。
  四抓粮食高产创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省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继续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十百千万示范工程”:抓好10个水稻生产创建示范县、100个水稻生产创建示范乡(镇)、100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和10000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建设。继续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活动。示范方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县(市、区)每季水稻(早、中、晚稻)均办示范方,示范总面积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凡水稻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都要选择1个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示范田面积要达到1-3亩。
  五抓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实现节本增效。在继续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同时,重点抓好单季晚稻五改、强化栽培、水稻免耕直播、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鲜食旱杂粮(玉米、大豆、蚕豌豆、迷你番薯)综合增产技术等示范推广工作。其中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800万亩、水稻强化栽培技术300万亩。
  三促进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今年,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和市场供应将保持基本稳定,其中,播种面积保持1000万亩以上,总产量实现1750万吨,总产值较上年增长3-5%。同时,蔬菜质量将进一步提高,菜农收入继续增长。随着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提升”项目的实施,将着力抓好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三个发展重点,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山地蔬菜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山区丘陵的生态、耕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在浙中、浙南和浙西北实施“山地蔬菜促进工程”,使山区蔬菜生产区域从高海拔向中低海拔拓展。进一步推进浙中、浙西北和浙南山区半山区蔬菜产业带建设,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推动榨菜产区西进,缓解榨菜加工原料短缺问题。加强以“微蓄微灌”为重点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山地蔬菜抗旱能力。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依靠生态优势,全力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打响生态品牌。在生态良好的山区,开展有机蔬菜试验研究开发工作,提升山地蔬菜产品档次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促进设施蔬菜发展。设施蔬菜对发挥浙江经济、技术和资本优势,提高劳动效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增强周年生产能力,提升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将加强现代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以6米和8米宽度为主的标准化钢管大棚;推广应用以穴盘育苗为主的专业化现代育苗技术。加强高效种植模式和周年综合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发挥棚架设施的保温、避雨、遮荫降温、防虫隔离等综合功能,重点推广高产、高效、长季栽培模式,推广“大棚蔬菜+水稻”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双赢模式。加强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对优良品种、茬口搭配、多层覆盖、合理轮作、连作障碍治理、病虫害控制、精准施肥、高效节水微灌、标准化栽培、新型育苗基质等综合技术进行集成应用。
  促进加工出口蔬菜发展。加工和出口蔬菜是我省蔬菜产业实现新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因此,今年将进一步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发展鲜食和加工相结合的产品结构,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市场结构,拓展蔬菜市场新空间。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设备精良、素质上乘、质量一流、体制先进、富有竞争力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体。积极探索适应加工出口要求的产业化运营机制。鼓励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组成出口蔬菜产业链,使种植、加工、经营者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运行机制。
  两加强稳定食用菌产业
2009年,我省的食用菌生产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生态高效、循环发展”战略,稳定木腐菌生产,适当促进草腐菌发展,构建“品种创新、布局合理、生产规范、管理有序、质量稳定”的菌种三级生产体系,使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和机械应用率明显提高,加工产品多样化,质量品位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稳定在85万吨。
  加强食用菌安全生产,防范重大生产事故发生。实施“131”菌种产业提升工程。以“种子种苗项目”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为抓手,提升骨干菌种场的软硬件水平,抓母种生产源头,淘汰一批保藏时间长、种性出现退化的母种。培育省级食用菌菌种质量检验机构,为菌种质量的监督抽检提供资质和平台支持。开展食用菌生产质量安全治理,确保产品安全。
  加强食用菌集约化和循环型生产。食用菌集约化生产的重点是推进标准菇房改造,先进机械的应用,开展社会化服务,支持集约式菌包生产(龙头企业)+分散式出菇管理(农户)新模式。食用菌循环型生产重点是在优势产区示范一批生态高效模式,重点抓好菇稻轮作、奶牛-蘑菇-牧草模式、蘑菇-芦笋、桑蚕黑木耳模式以及培养料多级利用模式等,建设一批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举措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
  为确保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推进“中药材121”工程建设:建立10个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重要药材和珍稀药材良种资源圃,道地药材良种覆盖率要达70%以上;建成20个(每个500亩以上)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
  推进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加快制定规划,明确主导产品、主攻方向、主要措施,培育主导产业。同时加强对药食同源中药材基地的开发和规模种植,实行旱地、林地间作,推进规范化生产。开展“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评选活动。
  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种质资源保护。结合各市、县(市、区)中药材产业,编制实施《浙江省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继续开展第二批中药材、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补充完善种质资源库建设。
  示范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订和完善中药材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示范推广规范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强化产地准出制度和生产档案的建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