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高立旦 马 平
节后第一天 省厅再部署
新春上班第一天,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就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重点防护林建设工作。
去冬以来,各地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把重点防护林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据统计,截至2月2日,我省已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任务31.27万亩,占建设任务的32.5%。但从总体看,各地还存在工程进展不平衡、苗木和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楼国华要求,各地要紧紧抓住当前绿化造林的黄金季节,加强宣传,加强督导,确保按时完成造林任务。一要抓工作进度。二要抓苗木调剂。确保苗木质量,防止劣质苗、次等苗上山。三要抓工程质量。要加强工程造林技术指导,强化工程监理,落实造林责任,提高造林质量。
营建防护林 专家来支招
在建设防护林时,造林树种怎么选择?盐碱地造林应注意什么?针对这些各地普遍关心的问题,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一线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今年的重点防护林建设有别于常年的绿化造林,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对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家认为,从今年造林的立地环境条件来看,风、旱或涝和土壤的盐碱、瘠薄、粘结等特殊限制性因素几乎同时存在。所以,专家建议,在选择树种时更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一是选择适生、耐寒、高抗、速生的新品种。在树种配置上,要充分考虑混交树种的生长速度,竞争潜力的差异;树种的形态学特征,如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宽冠幅与窄冠幅,深根性与浅根性等;生态学特性,如喜光与耐荫,喜湿与耐旱,喜肥与耐瘠薄;生物学特性,如速生与慢生,早期生长型与后期生长型等,建成多层次、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二是充分注重各个林种、树种的相互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复合生态系统;三是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和设计要求,组成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多层次利用土地,建立多种生态模式,强化体系功能。在沿海山地,通过造林、育林,恢复和扩大山地森林植被,形成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在沿海平原,以营造沿海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为主,建设农林结合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对盐碱地造林,专家认为,首先应改良土壤。通过开沟洗盐、深耕晒垡及时松土、种植绿肥植物等方式,降低土壤含盐量。其次,要注意造林季节和方式。在盐碱地上大面积造林,以初冬最为适宜,此时气温低、湿度大、蒸发弱,苗根不易干枯;春季适宜小面积和四旁植树。造林方式以截干造林为宜,防止苗木干枯。第三,要掌握栽植要点。滨海盐碱地苗木栽植要浅栽平埋,使苗木原土痕在栽后高出地面1-5厘米,覆土后与地面相平;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要抬高地面标高形成台地,加速排盐速度,同时起垄挖穴、座墩。内陆盐碱地苗木栽植要适当挖大坑深埋,使根系避开盐分重的表土。栽植时可在树穴底部覆干草或锯末,阻止盐分上升;栽好后,可在树盘覆草或覆地膜,以减少蒸发。有条件的可使用保水剂和生根粉。对桉树、木麻黄、秋茄等树种,建议用容器苗造林,宜早则早。
另外,在营造经济林如香榧、油茶、枇杷、柿子时,则要按生态经济林的造林标准控制密度。在林地选择上,山地防护林可与珍贵用材树种发展结合,但珍贵树种对立地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宜选择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岙和山脚种植。对沿海防护林局部造林困难地段,宜采用植被恢复技术,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绿化效率。
专家强调,沿海地区立地条件普遍较差,特别是盐碱地和海岛困难地造林是阻碍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的两大技术性难题。为此,各地要狠抓技术研究,开展耐盐碱等抗逆性植物材料新品种培育、沿海防护林防灾减灾机理和模式、容器大苗培育等技术攻关。加强现有盐碱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抓好不同类型科技示范区建设,重点开展基干林带科技示范区、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科技示范区、低效防护林改造科技示范区建设。
苗木有余缺 调剂是良策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的部署,今年我省新增重点防护林建设任务80万亩,总建设面积达96万亩,据测算,共需苗木9200万株。
据调查统计,我省2008年育苗面积9.5万多公顷,其中新育苗面积9588公顷;总产苗量25.7万多株,其中各类容器苗3.5万多株。可供2009年造林苗木14.7万多株,其中生态公益林4.1万多株,经济林近2万株,其他林种8.6万多株。
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表示,全省2009年造林苗木从总量上来看自给有余,但品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详见苗木余缺信息表),其中马尾松、木荷、枫香、光皮桦、桉树、黄山松、油茶、浙江楠、浙江樟及红树林用苗缺口较大,应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及时调整树种;各地区之间也不平衡,需加大调剂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