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嫣嫣
大年初三,我和先生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老家——绍兴县王坛镇上王村。平时宁静的山村沉浸在喜庆热闹的气氛中,先生的远房堂叔王荣定两口子却已经在为新一年生计作打算了。
王荣定今年52岁,以前一直随亲戚在东北一家家具厂里做木工。这两年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两膝的关节炎也越来越严重。从去年开始,他想留在老家不出去了,学年轻人就地创业。
王荣定所在的村,位于绍兴县与嵊州市的交界处,四面环山,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连块像样的水田都没有。村里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孩子和老人留守。村里没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也没有什么集体经济。“现在搞什么农业比较有出路?”王荣定开始四处打听,并找来了《农业实用技术100例》翻看,最后打算搞个鸡、鸭、羊混养的小规模养殖场。他和老伴相中了30余亩位于村道边的山坡地,交通比较方便,且承包费用较低。但是王荣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不通电。去镇上的电管所打听,从几十米外引来电源,要出八九万元。“成本这么高,还不知道啥时有回报,你说这个养殖场该不该办呢?”他特意来问我,“你们的信息灵一点,到底种养什么投入比较少又比较稳定?”
和王荣定同样打算的还有同村其他几位“留守农民”。他们都是六十上下的年龄,想留在老家养老,但又不愿闲着。“听说国家现在很重视农业,打算大规模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投资农业正是时候,国家惠农政策多,各种补贴也多。”“只要点子找准了,一定有好的收益。”正月里,几位“留守农民”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