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典型报道

一个经济薄弱村的“涅槃”

  •   □通讯员 冯旭文
      这是一个远离城镇的典型水乡村落,河网交错,阡陌纵横,农田桑地中镶嵌着星罗棋布的池塘,祖上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花园湾。然而,花园湾这个雅号并没有给它的子孙们带来诗意的生活。翻开旧账本,到2006年底,村集体经济还亏空五六十万元,村干部工资3年未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花园湾村,只见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几只鸭子悠然地在溪中戏嬉,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水泥路蜿蜒地通向粉墙黛瓦,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中心村里图书阅览室、医务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运动场、绿化休闲地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匆匆过往的脸一张张绽放着满足的笑容。
      一个经济薄弱村如何在短时间内创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近日,笔者走访了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的花园湾村。
    解码一:
    穷则思变 后而思进
      花园湾村辖14个自然村,439户,1573人,其中中心村有5个自然村组成,计302户,1097人。花园湾是个纯农业村,鱼塘面积占50%,当地农户以养殖业为主,养殖业产值占全镇养殖业的30%左右。因为经济结构单一,养殖业市场波动又极其频繁,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去年,花园湾村被列入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村,村干部们惊喜忧怕占了个全,村支部书记陈淦兴更是寝食难安:“胎里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近年来虽然苦心经营,但仍处于“洼地”的底部,没有彻底摆脱困境。自2000年以来,园区改造、河道清淤、土地复耕……一脚泥一脚水的项目不断。好不容易还清了债务,又要创建示范村,压力太大了。
      穷则思变。“迟创不如早创,等靠要是不能满足百姓需求的。我们要把它作为增加班子战斗力,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绝佳机会。村“两委”人员思想认识统一后,说干就干。召开党员、村民小组长、农户代表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同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企业主多次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形成共识。通过宣传发动,外地取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创建示范村的积极性,去年3月15日,道路硬化施工队进场,3月21日,砌石护岸动工……一个惠及全村百姓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全面启动了。
      启示:主动进取抓契机。现代进化论有一种学说:许多生物并非是逐渐进化的,而往往是在环境压力下突变进化的。花园湾村底子薄,条件差,困难多,面对压力,他们紧紧抓住创建示范村这个契机,提出迟创不如早创,把压力变为动力,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凤凰涅槃,尽管痛彻骨髓,但从头再来,才能在被别人看来是“死路”的境地中绝处逢生。一穷二白的处境,对意志薄弱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穷则思变者则是一个创业发展的舞台。
    解码二:
    凝心聚力 共筑坦途
      示范村创建要求高,任务重,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村里估算了一下,光道路硬化就得投入150万元。怎么办?钱从哪里来?有道是民心是杆秤,公道在人心。在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制”会上,村民们提出愿意每人出资100元。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工作进程中,以前村民欠村里的各种款项都自发地来补交了,一个村民刚把多余的稻谷卖掉,就把汗津津的钱交到了村干部的手中。25万元的历史呆账一下收回了70%。几个村民小组长也站出来,说只要路修得好,能通到村民家门口,以前村民欠村里的款项他们帮助去收。就这样,道路硬化在原来的计划上又增加了3公里,3米宽以上的就达13.5公里。在道路施工中,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设置路障、督查施工质量、保持路面整洁,担当起了义务护路员。当时的镇长沈雪芬告诉笔者,去年5月初,她在阳墩自然村环境整治中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也在义务挑泥,就问,你这么大年纪了也来参加劳动?她说:“这是在为自己做事,我高兴都来不及,还能不出力?”
      启示:为民之举靠人民。新农村建设造福农民,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激发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破解建设投入难题的有效之策。花园湾村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顺民心、合民意,才能激发村民投入建设的热情,才能有效地集聚民力、民财为民办实事。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资金投入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增强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村民自然会对投资内容、效果给予格外的关注,建设工程的推进速度和质量也可确保无虞。
    解码三:
    精打细算 针尖削铁
      百姓热情高涨,村“两委”的责任与压力就更大。如何花小钱办大事,用好每分每厘钱?村干部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采购设想,组成了3人以上的“采购团”,一听二看三谈价,对每一个项目的采购都做到跑三个以上的地区,货比三家,价比三家。在苗木采购中,有2个供货商就被他们“请出”。同样的树苗人家每株花了12元,他们只用了7元。通常树木种植都由供应商一揽子承包,但为了省钱又赶季节,村民们按照园林规划的设计自己种植。整个栽种过程没有一人将一棵苗占为己有。苗木供应商连说这样的村庄还没碰到过。
      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园自己管的强烈意识,一扫过去的脏乱差,昔日的臭水沟不见了,河面上的飘浮物没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南乡村画卷。踏着宽阔的水泥路,但见小河清澈,错落有致的民居勾勒出丰富多姿的图案和优美舒展的线条,层层叠叠向小河的尽头延伸,又倒映在明净的河水里。现实的景,水中的影,为花园湾平添了几分灵气。一位领导在花园湾村考察时感慨地说:花园湾模式真正体现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启示:成事之基在勤俭。新农村建设,工程大,项目多。花园湾村一边精打细算,“从针尖上削铁”;一边自己劳动,和施工队、供应商“抢饭吃”,做足了勤俭文章。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经济薄弱村都是一穷二白,有的经济薄弱村尚有些许收入和些许资产,但因视其为“细流”,稍不留神便被“蒸发”。须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要办成办好实事,必须管好用好极为有限的资金,“细流入海也起波涛”。管好、用好有限资金不仅在于管理制度的制订,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创新求变。
    解码四:
    动起来活起来支持就会多起来
      去年9月9日,湖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孙锦林带着3000册图书、读书桌、电脑等又一次来到花园湾。原来,4月初,“万名干部下基层”,孙锦林来到花园湾村蹲点,深为村民的干劲所感动,在蹲点的7天中,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天天扛着工具劳动在一起。回校后还念念不忘花园湾,几乎每月来一趟看看。
      与经济富裕的村子比,花园湾村的示范村创建可谓是白水里造桥,白田里插苗。正因为如此,更牵动着市、区、镇各级领导的心。自创建以来,他们多次到花园湾村实地勘察,现场研究指导工作,并在部门协调、资金安排、人员指导、加强管理等方面做到了统筹兼顾,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对单位、部门也伸出援助之手。“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的关心、部门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花园湾村的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已有以丝绸为主的民营企业9家,三产经营户20户,以甲鱼养殖为主的养殖业98户,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2.69亿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04元,村民年均纯收入1.1万元。
      启示:聚风借力靠主动。成功的经验表明,借力发展可实现“无中生有”,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是引领经济薄弱村走出困境的灵药良方。然而,聚风借力靠主动,只有自己先把车子拉起来,才会有人帮你推起来。当然,在借力起跳上,经济薄弱村更应当正确把握国家重视“三农”的良好契机,主动出击,立足“引”字做文章。首先应当注重引进项目,项目的引进不仅能够增强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贡献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