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个上午,在湖州南浔一个刚改造好的鱼塘前,陈邑村村民金继明正在忙碌着。2008年,他承包10亩鱼塘,养殖加州鲈鱼,每亩租金高达2000元以上。这样咋舌的价格,在他看来并不算高,“村里还有每亩3700元的,很多人抢着竞标呢。”
陈邑村是个典型的渔业村,有鱼塘面积2200亩,桑地1200亩,水田551亩,80%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走进陈邑村水产养殖区,但见塘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电网高架,养殖户在塘头忙碌,运输车辆穿梭塘头,一派丰收景象。然而六七年前,却截然不同:鱼塘零散、基崩、淤泥深、水浅、形状不规整、基础设施老化、生产能力低……
村支部书记叶占方回忆说:“当时农民辛苦养一年鱼,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2001年,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行老鱼塘改造工程,被誉为全国淡水鱼养殖基地的菱湖自然受到省里极大关注。2002年陈邑村有幸成为试点。
试点涉及1300亩土地,农民将土地流转入股村集体,村集体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改造,并修建排水系统和电力设施。效果明显,鱼塘得到“重生”,产能大大提高,以往300元一亩都无人问津的鱼塘,一夜之间身价翻了6倍,高达1800元。尽管这样,对于农民来说,诱惑力依然不小。通过招标,1300亩鱼塘很快就脱手了。
长期以来,陈邑村农民习惯于养殖四大传统家鱼。由于其价格回落,养殖效益不断滑坡。1999年,根椐渔业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新变化,该村调整战略,引进加州鲈鱼等新品种,并成立菱湖镇加州鲈鱼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发现,一年一承包的机制,导致养殖户不愿意投入资金保养鱼塘,养殖效益仍然不高。对此,合作社创新承包方式,采取农民出资、银行借贷、招标金作为改塘基金,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积极鼓励行政村、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开发改造建设。全社4028亩标准鱼塘建设,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本地渔业养殖技术的优势,发展特色鱼种养殖(加州鲈鱼)。在经营上,采取“六统一”: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贷款申请、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保健、统一品牌打造,使之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区域优势产业。
第一期改造的720亩老鱼塘,改造前年经济收益为46.5万元,改造后年收益达203万元,新增收益156.5万元,平均每亩增加2173.6元,年人均新增收益3620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其中人均渔业收入超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加州鲈鱼“浙北第一村”,被省海洋与渔业局列为浙江省水产养殖高效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