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见习记者 程益新
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三农”,本报自今年元旦起开展了首届读者服务月活动。近一个月,在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中,我们将爱心献给读者,将先进实用的信息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为农产品供求双方架起了金桥,为读者提供了零距离的服务。
节前,本报和农民日报浙江记者站联手开通年货销售直通车,开展了“名优土特农产品社区行”活动,组织14家企业将杭州人喜爱的40多种名优土特农产品送进了9个社区,近10万元年货被杭州市民争购一空。
服务热线和服务邮箱架起了服务的金桥。近日,庆元县五大堡乡天平马村的王小真等4位农民通过本报服务热线,联系上了温岭市大溪镇赵氏珍稀农特产种业场负责人赵继裘,双方就购买黑花生种子、提供技术服务等事宜达成了协议。王小真说,他从本报看到种植黑花生效益很好,但是不知道如何种植,也不知道去哪里买种子,就拨打了本报服务热线,“想不到才1个小时,报社记者就帮我联系上了。”赵继裘表示,他的种业场也急需扩大销售。据统计,自服务热线和服务邮箱开通以来,本报已接到了数十位农村读者的来电来信,咨询政策、技术、产销等信息,本报通过在报上免费刊登供求信息、帮助联系专家和业内人士解答等途径,给读者们一个个满意的答复。
读者服务月期间,本报还为杭州市余杭区山沟沟村的农民朋友们送去了一份特殊的“年货”。新年第一天,本报邀请休闲观光、茶叶、种子、环保等方面的专家和保健医生,与本报20位采编人员一起,为村民们送去了信息、技术和服务。
在桔农为卖桔发愁时,元月中旬,本报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惠民行动,主动联系桔农,购买了5000公斤柑桔,还购买了500公斤大米和90公斤食油,分别送到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敬老院、江干区松龄苑老人公寓和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桔农和孤寡老人称赞此举是“一只桔子‘暖’两头”。
办报建议征集活动也广受关注。读者朋友提出了增加经济作物良种信息、加大服务农民工的力度等多方面的建议。看到读者这么热心,本报采编人员大大增强了进一步办好报纸的信心和决心。
服务读者无止境。本报开展的首届读者服务月活动已近尾声,但这仅仅是我们加大服务、做好服务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将继续倾听呼声,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读者,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