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专题报道

生态渔业:水更清鱼更鲜人更富

编者按

  生态渔业:水更清鱼更鲜人更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渔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发展方式粗放等多重挑战,亟待构建起一种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渔业体系,生态渔业的发展,使这种渔业体系的培育成为可能。
  日前,我省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版特做详细报道,以供大家参考。
建设目标
  依据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
  今后五年,在我省构建沿海生态高效渔
  业发展区、内陆设施渔业示范区、山区生态渔业
  建设区、大水面洁水渔业开发区等几大渔业块状经济
  区,基本形成自然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渔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运营机制新颖的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格局,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繁荣进步。
  到201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1860亿元,年均增长8%;渔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人,年均增长5%。
  发展方向:以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修复保护为重点,强化渔业在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安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实现渔业和环境的和谐。
  以“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渔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安
  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和
  高效的协调。
  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景观渔业和
  观赏渔业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产业业态,实
  现渔业空间的拓展。
七大模式
  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以配合
  饲料为基础,以安全、高效的微生态制剂调
  节水质,有效减少药物使用,降低对水体的
  氮、磷排放,并通过构建一定比例的人工湿地、
  生态氧化塘或利用生态沟渠、稻田、藕田等进行
  养殖排放水处理或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使用。
  湖泊水库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 洁水型渔业开发,又可称“保水型渔业”,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消耗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以达到保障生态平衡,保护水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渔产力,提高广大库区农民致富能力的目的。
  文化传承和创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利用稻田、山溪等丰富的浅水资源,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稻鱼(虾、蟹)共生和山溪以草养鱼等生 态循环养殖模式。既种稻(草)又养鱼,把植物
  和动物、种植业和
  养殖业有机地
  结合起来,
  促进物质
  和能量良
  性循环转
  化,实现
  “稳粮
  丰 鱼
  增
  收”。
大水面鱼、虾、贝、藻立体增(养)殖模式
在大江大河和浅海海域,选择适合该类水域生长繁殖、经济价值高、宜于人工苗种培育以及放牧饲养的鱼、虾、贝、藻等水生生物,利用生物间不同的栖息特性和食物链关系,实施规模化立体型增(养)殖,构建水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水体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水生生物多样性。
  工程化渔业养殖模式 采用高效水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功能性饲料等,有效控制净化养殖污水等自身污染,减轻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大幅度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工程化养殖包括集约化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具有环境可控、高密度、集约化、高效益、少污染等特点。
  休闲生态渔业技术模式 利用渔村设备和空间、渔业生产场地、渔具渔法、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等, 经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 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一、 三产业相融合的渔业新型业态。“负责任”水产捕捞模式 逐步减少渔船数量, 探索和推行限额捕捞制度;推广渔船节能,改进渔具渔法,禁止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压缩底拖网、定置张网、桁杆拖虾网等作业,鼓励发展选择性较好的流刺网、钓具和笼壶作业,促进捕捞产业发展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匹配,实现永续利用。
三大行动计划
1、渔业资源养护
  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
  划。
  以涵养资源、修复生态、改善
  环境为目标,以我省八大水系和重
  要渔业水域为重点,实施渔业资源增
  殖和生态环境修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
  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在我省钱塘
  江、瓯江、曹娥江、甬江等重点水系有序开展规模性增殖放流工作,完善和加强执法管理,推进增殖保护区和资源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重要渔业水域划型和保护,推行“负责任”捕捞模式,强化许可管理和伏季休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使主要渔业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到较合理水平,捕捞水域渔业资源稳中有升,使我省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起,计划先在钱塘江流域举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
  2、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
  在加快渔业三大重点工程建设(标准渔港、标准鱼塘、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基础上,坚持“生态立渔、生态强渔”发展理念,以
  生态、安全、高效渔业建设为目标,以做大
  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设施渔业和培
  育休闲观赏渔业为重点,实施生态强渔
  富民行动计划。加快标准鱼塘建设改
  造,实施符合“四个一”(一个优
  势品种、一个知名品牌、一个健
  康养殖模式、一套完善的
  经济运行机制)标准
  的现代水产养
殖示范基 地建设,推行池塘 环 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山区新型稻鱼共生养殖,开发浅海鱼贝藻类立体养殖,实施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加强主导品种良种选育和推广,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主导产业。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推进工程化设施渔业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
  以洁水与渔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水库等大中型水面为重点,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渔业在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和打造生态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大力推行发展水库有机鱼生产,积极发展促进水质改善的洁水渔业,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引导、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四项措施
  (一)着力完善渔业经营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积极培育现代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争到2012年在全省培育、扶持和认定100家有一定规模、运营规范、效益明显的省级规范性渔业合作组织。推进捕捞渔船法人制公司化改革。
(二)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广
  建设新型渔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加强渔民技术培训。
  (三)努力加大生态渔业建设的投入
  切实推进“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实施现代
  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工程。不断创新投入机制。
  (四)切实加强生态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制定。强化
  制度管理。
名词解释:
生态渔业
  生态渔业是指根据鱼类与其它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模式。开展生态渔业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节约能源,提高综合生态效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渔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