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鲜为人知的是,“春晚”的诞生在当年曾充满着变数和意外。
没有钱做录像
1982年11月的一天下午,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接到了王枫台长打来的电话,让他马上去台长办公室。来到办公室,王枫对他说:“老黄,这次的迎春晚会交给你搞怎么样?你要尽力把它办好。”
黄一鹤赶紧找到助手郭璐璐等人一起开会商量。开会时,有人提出,要请观众参与晚会活动,进行电话点播和有奖猜谜。可是,如果要点播,就必须现场直播。那时,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很多节目都是录像播出。能否直播,这个决定非同小可。黄一鹤连夜就找台长王枫汇报,没想到王枫听了很高兴,答应马上召集技术部门开会研究。第二天一早,王枫通知黄一鹤:“就现场直播!”
多年后,王枫才解释说,“因为没有钱做录像啊!当时录像机技术刚起步,一个磁头就要3万美元,要保障日常节目的录像播出,实在是没有钱弄晚会了。”
“同意马季、姜昆上!”
直播方式确定了,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及时互动呢?策划组认为,只有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参与到晚会中才能体现,于是,电话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惟一选择。当时央视一共才十来部电话,台里想尽办法才挤出其中四部能够直通的电话做热线。
光有电话点播还不够,因为采取直播,节目衔接得出新招,不然很容易冷场。策划组想到找几位相声演员来串联。当时,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正好和央视在一个大院。之前,黄一鹤就曾和马季、姜昆合作过,彼此很熟悉。当黄一鹤找到他们俩后,三人一拍即合。没想到,请相声演员当主持人这个消息竟在台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央视晚会气氛应该庄重,让相声演员当主持人会让晚会偏离传统风格,还是央视的新闻播音员更胜任这个任务;也有人说,相声演员格调不高,弄不好会闹出政治问题。甚至有人私下表示,马季太俗,姜昆太嫩。
反对的声音传到了台长王枫的耳朵里,王枫哈哈一笑:“同意马季、姜昆上!”
可是,光有男主持人太单调,还得有女主持人平衡一下。策划组想到了当时在全国大红大紫的刘晓庆,当策划组联系到她时,性格洒脱的她一口答应。
刘晓庆给父母拜年
刘晓庆是所有演员中最后一个报到的,性格直爽的她刚到剧组,第一句话就给黄一鹤出了一个难题:“我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过年了,想在晚会中给爸妈拜个早年。您看行不行?”
在那个年代,报幕员必须严格按照稿子念,任何个人情感的流露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刘晓庆的这个“小要求”让策划组的所有成员都头疼不已。黄一鹤只能找主管晚会的台长王枫请示。王枫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只好转而请示广电部长吴冷西。晚会最后一次彩排时,黄一鹤把刘晓庆的要求说了出来。吴冷西略微沉吟了一会,对黄一鹤说:“你必须保证(刘晓庆)完全按准备的台词说,不要多说,也不能说错。”得到了领导同意后,黄一鹤赶紧让人设计台词,并且一再嘱咐刘晓庆必须按台词说。“今天是除夕之夜,我在这里向远在老家、坐在电视机前的爸妈拜个早年。”当看到刘晓庆在主持过程中按照台词自然地给父母拜完早年,坐在监视器旁的黄一鹤才松了一口气。
“乡恋”解禁
晚会最大的一个高潮,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
《乡恋》诞生于1979年,由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随着电视片《三峡传说》的播出而红极一时。可是,由于当时文艺界仍然受“文革”时期歌曲“高、快、响、硬”的影响,《乡恋》一经播出就受到点名批评,被列为禁歌,尽管受到全国许多观众的喜欢,但在正式场合谁也不敢碰。
晚会刚开始不久,负责电话记录的一位小女孩就端着一个堆满了点播条的盘子走进导演间,黄一鹤随手打开一看,几乎全部都是点播李谷一的《乡恋》。
一开场就碰到了这个雷区让黄一鹤措手不及。他知道,如果《乡恋》在电视节目特别是在“春晚”上播出,那就是意味着开禁。这可不是件小事!怎么办?黄一鹤看到了坐在观众席旁的吴冷西。第一次,吴冷西看了之后马上摇了摇头,将盘子放到了面前的桌上。可没过多久,小女孩又端来一满盘子,还是点《乡恋》的。吴冷西看了看,稍稍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摇摇头。
就这样,一连递了四五盘后,黄一鹤看到,吴冷西有点坐不住了,在过道里来回踱步,还掏出手帕擦了擦汗。终于,他走进导演间,沉默良久,猛地一跺脚,对黄一鹤说:“黄一鹤,播!”《乡恋》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这个惊喜也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摘自《北京日报》 刘可/文12月15日)
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