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发挥支农资金乘数效应

  本报记者 袁 卫 金 茹 俞廷尚
  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全面落实和推开,为我省蔬菜、淡水养殖和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一些项目实施地区的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
  嘉善县经过20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嘉善县副县长沈国强说,当前,嘉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可明显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加速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植物源农药、生物肥料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嘉善大棚蔬菜品种结构;高效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嘉善农业向产业布局区域化、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应用专业化、产业经营集群化、生态环境无害化、农业保障体系化方向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富阳市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水产主导品种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实施,在推广水产主导品种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使用鱼饲料、渔药等投入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据测算,该项目完成后,该市水产养殖业将新增年产量145吨,新增产值325万元,新增利润156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龙泉市林业局局长张长山说,龙泉市2008年获得了590万元竹产业发展资金,对灾后重建、促进毛竹产业发展,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说,得益于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该市新建成竹林道300公里,完成低效竹林改造15万亩,建成10万亩生态高效毛竹大径材基地,还组织各类毛竹培训15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在项目的带动下,2008年该市毛竹亩均效益达559元,23万林农来自竹产业的人均收入为1240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