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卫)1月13日,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和能源、蚕桑、土肥等专家进村入户,走访江山市结对帮扶村,给那里的贫困农户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新春的祝福。
厅领导和专家们在走访中欣喜地发现,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结对帮扶,一些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去年8月,省农业厅与江山市凤林镇、坛石镇的10个村结成了帮扶对象,这两个镇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民有16940人。为使结对村7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除低保户外)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省农业厅立足建立长效造血机制、助其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帮扶思路,在投入帮扶资金的同时,在科技推广、畜牧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特色优势基地建设等方面予以了扶持,力求使帮扶资金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凤林镇政棠村在省农业厅的帮助下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为53亩的畜牧养殖小区,现已有10户低收入农户入场养殖了225头生猪和5万多羽肉鸡,去年直接产生效益50多万元;凤祥村对250亩老茶园进行了低产改造,预计今年亩均可增收500多元。坛石镇实施了榨菜基地建设、乌猪养殖基地建设等项目,还建立了上溪土猪专业合作社和横渡普农土鸡专业合作社,以提高低收入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潭边村大力发展母猪养殖,目前已形成了规模效应,年可出栏生猪9000多头。据了解,省农业厅2008年帮助江山市结对帮扶镇(村)落实项目15个。
“在省农业厅和有关单位的帮助下,我们有信心让低收入农户尽快奔小康。”凤林镇党委书记应维忠告诉记者,帮扶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项目实施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增强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