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小平)记者从省农机管理局获悉,2009年,我省农机化发展将加大力度实施农机化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重点推进粮油及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突出抓好六大重点,整体提升我省农机化的装备水平、作业水平、质量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
——突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首批省级农机化示范区的规划制定、措施落实、财力保障和组织领导;继续抓好余姚、诸暨、义乌、路桥等4个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其发展提速、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同时,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突出主导产业的农机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力争全年新建省级以上农机化示范区5个、示范乡(镇)30个。
——突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装备与技术。大力培育建设机插育供秧中心、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引导推动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推广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全年力争新增插秧机1000台,推广机插面积100万亩;大力推广油菜机收、粮食烘干等机械装备,力争全年新增大中型耕作机械500台、收割机1000台、烘干机100台,完成机耕面积1600万亩、机收面积1200万亩,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大力推广农业十大主导产业配套装备与技术,推广喷滴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力争全年新建“强龙兴农”农机化示范基地25个,新增农业主导产业配套机械装备1万台套。
——突出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建立健全农机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继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省、市、县、乡四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率达100%;组织开展新一轮“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力争全年新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3个、示范乡(镇、街道)30个、“强龙兴农”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20个;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加快公安驻农机警务联络室建设,推动警务联络室向乡镇延伸,力争全省80%有农机监理机构建制的县(市、区)建立警务联络室。
——突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切实强化农机化行业管理。严把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关,加强对在用农机产品的质量管理,重点抓好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质量督导,力争完成40批农机新产品推广鉴定任务,组织开展3次以上全省性农机产品质量督导;加快推进农机产品质量投诉体系建设,全年新增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机构15家,力争全省50%的市、县(市、区)建立质量投诉机构。同时,围绕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
——突出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继续鼓励引导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租赁公司等新型主体,力争全年新增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00家;引导社企联手,组建农机维修中心,提高维修保障能力。继续鼓励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加强对跨区作业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力争全年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1.2亿元。
——突出农机手技能提升,稳步推进农机化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农机企业的技术资源,结合“阳光工程”实施,通过技术培训和技能比武等途径,培养一批懂操作、会维修的农机操作能手,力争全年培训农机手1万人次以上;加强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提高服务农机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机文化建设,着力营造既严肃认真、规范有序,又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创业创新氛围。同时,鼓励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承担各种课题项目,切实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