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玉环新农村建设喜结硕果

  近年来,玉环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在玉环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玉环县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作出了新贡献。
发展现代农业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玉环县认真落实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化肥柴油增支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制定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绿色认证等措施,每年命名一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财政予以贴息补助,对于规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认证的企业组织,分别予以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该县垟根村的文旦被列入2008年国家“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持项目,是目前台州市唯一一个农业部“一村一品”项目;全县150家私营企业在外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近8万亩。水产品加工继续向精深方向推进,海参、鲍鱼、海带、羊栖菜等进行浅海规模化养殖,开发成效显著。“农(渔)家乐”为主的观光农业正在兴起,休闲旅游村(点)发展数达20家,总投资达13360万元,认定省级特色村(点)数3个,市级特色村(点)数2个,以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型、休闲捕捞型、海鲜美食型等“农(渔)家乐”发展势头良好,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提高。根据台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创建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步扩点成面,促进同类特色种养业在村与村之间、基地与基地间联结成片,形成了较大规模、产生较大集聚效应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村村换新颜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2004年以来,玉环县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抓手,整合各方力量,强有力地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建成了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16个、县级整治村144个,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目前,该县拥有村道公路166条,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客运班车通村率84%,并且完成了村道主干线的硬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在814个自然村中,有767个已进行过电网维修和改造。2007年开始,全面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已建成1个新农村电气化镇和6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并实施了农村路灯亮化工程。2002—2005年,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卫生改厕,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共投入资金近1.5亿元,消灭露天粪坑3.8万多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无害化户厕率90%,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2007年,全县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用生物技术、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当年完成7个村的试点工作。2008年,扩大了工作面,对列入年度整治计划的30个村和12个已整治村共42个村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2006年,玉环县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开展了大整治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成高标准压缩型垃圾中转站11座,环保型垃圾焚烧炉2座,村级垃圾中转房223座,各类垃圾箱2.5万多只,266个村建成清扫保洁队。2007年出台的《农村垃圾清运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
  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内涵不断拓展,建设标准逐步提高,村庄形象特色得到较大提升。一是创建“十类特色村”,在村道硬化、亮化、环境洁化、河道净化和村庄美化的基础上,启动了省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外墙改造村、旧村改造村、移民新建村、村庄绿化村、污水处理村、股权量化村、整村培训村、农渔家乐村和文化示范村等“十类特色村”的创建活动。二是开展成片连线整治,“点、线、片、面”一起抓,在连片整治上下功夫。三是提高建设标准,建立了续评限奖机制,当年在下拨以奖代补资金时,预留20-30%的奖金,在次年再次验收合格后予以补足,促进了整治村的长效管理。此外,还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方面设立考核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重份额,增加考核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和可操作性。
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阔步前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玉环县加大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致力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该县在实施全岛城市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将城乡规划、改厕、供水、道路、环卫、信息、社会保障等“七个一体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城乡规划方面,坚持全县规划一盘棋,编制城乡一体的给排水、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等配套规划,努力在规划层面上保障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体现一体化的特征。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做好衔接,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三图合一”。目前,全县166个就地发展村、50个逐步迁移村、81个社区化改造村的村庄规划已修编完成。在信息一体化方面,近年来县财政共投入1100万元,带动各级、各部门投入近3亿元,实现全县宽带入村率达98%,完成了“村村上网”工程,建立健全村级信息员队伍,加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力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全省前列。
  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行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农民健康工程扎实开展,完成农民免费健康体检6.23万人;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和管理工作一体化,人均6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从人均30元提高到70元;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9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在全省首创农村低保资格民主评议制度、城乡贫困居民医前和“零门槛”救助制度。农村文体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创建基层文化俱乐部275家,覆盖率达88%,开展文化三下乡,实施健身路径送下乡工程,向村居(社区)免费赠送健身路径79套,全县健身路径覆盖率达67%。
  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 全县创立并推广镇乡绩效公示、“一三五”为民服务日和机关干部驻村联户等制度,全面推行专职农村指导员制度,农村基层工作由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坚持村两委联席会议和书记主任交心日制度,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五步法”,大力推进党建工作薄弱村转化和村级后备人才建设,农村党组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农村送法行”活动扎实开展,农村法制建设继续加强,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