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一个农场场长的期盼

  林伟坪
  去年11月中旬,我和局里两位同事到湖州市农垦场进行调研。
  湖州市农垦场是一个和共和国同龄的老农场,拥有200多名职工、6000多亩土地。场长沈桂芳是个有近30年农场工作经历的老场长,他几乎见证了湖州农垦场近半的发展历程。他指着那几排老屋说,这不起眼的屋子,当年可是兵团战士的营房,数百名知识青年和复退军人在这里唱响过豪迈的创业之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现在我们落后了,尤其在基础设施上。”沈桂芳显得有几分无奈地说,“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包袱比较重,保农场职工生存的压力大;二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导致农场自身效益滑坡;三是自然灾害影响,对基础设施破坏较大;四是对‘三农’的政策支持没能惠及到农场。”
  沈桂芳反映的情况在全省带有普遍性。近十年来,财政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投入,水、电、路以及农田设施长年经久失修,水平远远落后于当地农村。近两年来,靠省里支持和农场自身筹措,湖州农垦场累计投入400多万元,对部分农田设施、水利设施、环境和道路进行了改造,但仍是杯水车薪。道路硬化、河道整治、电网改造、污水处理、危房修建、职工饮用水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低标准匡算,至少也要投入2000多万元。
  “好在省政府今年专门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场的改革发展、政策统筹、职工民生等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沈桂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期待在各级政府和农场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尽快落实文件精神。加上自身的努力,农场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这是一个农场场长的期盼,也是全省国有农场场长和职工们的共同期盼,更是我们各级农场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
(作者系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