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林业

  2008,记者眼中的浙江林业
本报记者 曹丽娟
关键词:林权改革
  【报道摘登】 随着50年不变的新的林权证发放到林农手中,我省广大林农才真正吃到了一颗定心丸,全省林地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职、责有其利,做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们不再干那种“砸自己碗、吃子孙饭”的“啃山头”乱砍滥伐事情了,有的把林地改造成丰产林,靠销售山货增加收入;有的盖起小旅馆,发展生态旅游。林改还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不少地方涌现出新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营主体,丽水市就探索出了“林保姆”式的山林托管,解决了林农长年在外经商或办企业无暇顾及所承包的责任山,以及林农无劳动能力或缺乏资金无法经营山林的难题。
  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而浙江由于改革先行,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就是深化配套改革,浙江的林权制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
  【链接】 今年是我省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省制定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开展了丽水市及临安、建德、安吉、仙居、江山、开化6个县(市)的省级林改示范区建设;启动了林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开展了流转平台建设,全省已有62个县(市、区)挂牌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加快了林木、林地的流转;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制定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相关管理制度,初步解决了制约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瓶颈和资产评估资格问题,全省发生当年林权抵押贷款额超过3亿元,比去年增长2倍以上。
关键词:林业“两金”
【报道摘登】 从今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停征林业“两金”。这是我省自率先免征农业税后,在农村税费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在政策层面上实现农民“零负担”的省份。【链接】 林业“两金”是指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两金”征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按照木竹经营者收购后第一次销售价的15%和9%征收,主要用于植树造林、森林资源保护等。其征收对象大多是欠发达山区的林农。
  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全额返还林业“两金”改革,制定落实集体林“两金”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惠及到全省84个市县的3262万农村人口,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2245万山区林农受益更多。
关键词:“国宝”朱鹮
  【报道摘登】 在浙江消失50年后,稀世珍禽朱鹮终于在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安家落户。
  给朱鹮在下渚湖湿地上“安家”圈养,是为了让将来有更多的朱鹮在浙江飞翔。朱鹮是全球濒危等级最高的鸟类物种,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国宝级”物种,上个世纪中期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我省发现最后一只野生朱鹮,距今也已有50年之久。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陕西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引起了全世界震惊。之后,经过20多年努力,我国目前已有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的朱鹮1200多只。朱鹮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山、有水、有岛,而且还要有大树可筑巢,有清水可觅食,还要没有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污染。
  【链接】 其实,在德清下渚湖湿地成功实施朱 易地保护工程,只是我省在保护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一个方面。今年来,为顺利推进森林资源保护,我省制定了《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和网上办理采伐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野生植物采集、种植、加工利用和贸易行为;林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组织开展了侦破森林火灾案件大会战、“飞鹰行动”、“禁种铲毒”等专项行动,共受理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5800起、查处5772起,涉案价值6500万元,打击和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6095人次;森林消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力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实现了松材线虫病发生总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双下降。
关键词:竹林道
【报道摘登】 遂昌十三都村的吴法清承包了51亩竹山,种植、管理都没啥大变化,只是修了一条竹林道,去年就多赚了1.5万元。千万别小看这条3.5米宽的普通水泥路,如今已成了林农致富的“捷径”——以前,每运100斤毛竹,林农就要支付20元背运费;如今只要花3元,省下的钱就成了林农的新收入。
  去冬今春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全省2/3竹林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由于受灾竹林集中在山区,交通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最大问题。
  针对竹林生产恢复急需竹林道建设的实际,今年,省政府专门安排2500万元资金,用于丽水、衢州两市竹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12个县(市、区)竹林道建设。规划在今明两年内建设竹林道1863.67公里,到12月25日为止,已开工1485公里,已建成519条1210.65公里,完成率达到65%,进展顺利。
  【链接】 竹林道是竹林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事关广大竹农的切身利益。据省林业厅测算,适宜改造提升的中低产竹林,每亩效益可从300-400元提高到800元以上,笋用林可达到1500元以上,高的可达5000元以上。另外,通过竹林道建设,每公里竹林道可带动300亩竹林的开发,每50公斤毛竹直接运输成本平均可从10元减少到3元左右。再加上节约用工和增产增效,每公里竹林道建设可年节本增产增效平均达到2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碳汇林
  【报道摘登】 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于2008年11月底成立。这是浙江第一个以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公益性专项基金,也是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的绿色碳基金。
  据介绍,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叫做林业碳汇。碳汇是国际上认可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充抵二氧化碳的减排义务。目前,温州初步落实了15个碳汇造林项目区,预计总投资7500万元。据介绍,参与该基金的企业可以获得由林业主管部门签发的相应碳汇储量和产品标注,享受国家规定的捐赠部分所得税全免政策。
【链接】 上述专项由温州市林业局、温州木材集团公司、苍南县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顺泰木业公司、永嘉县原野园林工程公司和温州市中碳林业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发起,首笔资金1560万元。目前,该专项已在永嘉、文成、泰顺、苍南、平阳、瑞安、乐清、瓯海、鹿城等9个县(市、区)落实了15个碳汇造林项目区,总投资7500万元。计划用3年时间,营造10万亩碳汇林。
  据悉,一辆排量为1.6升的小轿车,每行驶3000公里就要排放1吨二氧化碳。温州市10万亩碳汇林全部造好的话,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有望达到15万吨以上,相当于26000多辆1.6升小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的建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林业的资金不断增加,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林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关键词:森博会
【报道摘登】 2008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10月31日在义乌隆重开幕。本届森博会以产品展示和订单、合同销售为主,有450家企业参展,涉及十大类1万多种产品,同时还举办了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产业发展论坛、名优林产品评选等多项活动。在本届森博会上,我省的竹木企业与国内外采购商签订了23个合作项目,总资金达7.2亿元。【链接】 浙江是林业产业大省、林业经济强省,已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化林业产业集群,竹产业、木材加工、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特色林果等产业在全国享有声誉。全省有竹制品生产加工企业5000多家,竹胶板、竹地板、竹材家具等竹产品达3000余种;有木业企业2万多家,年加工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生产加工各类人造板500多万立方米、地板6000多万平方米、木竹制家具5000余万件。2007年全省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达1373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1.21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