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民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本报记者 袁 卫
  改革开放30年,给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农民应文建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林业给我省农民带来的笑容;从高家堂村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林业给全省上万个林业村注入的生机与活力;从林业干部潘建平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我们可以感受到全省林业工作者从管理到服务、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林业的缩影。
骑着摩托挖冬笋
【镜头】 早上8点,55岁的村民应文建跨上摩托车,沿着蜿蜒的林道上了山,村里的贩销大户前一天就打了招呼,今天要来收购冬笋。中午11点,老应用摩托车驮着20公斤冬笋下山,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卖给了贩销大户。回到家,老伴早做好了中饭,一盘红烧肉、一碗鲫鱼豆腐汤、一盘青菜、一盘咸菜炒冬笋。吃完饭后休息了一会,老应又跨上摩托车,驮着一袋猪粪上山,小心翼翼地把农家肥施在上午挖笋时发现的笋牙附近,并仔细地用土盖好。
  【声音】“林道和竹林施肥是变化最大的两个地方。”老应告诉记者,“以前上山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把毛竹、竹笋背下山更是费劲,一天只能砍50公斤毛竹,有时候还要带着中饭到山上吃。现在有了竹林便道,一天可以砍500多公斤毛竹,拖拉机直接开到竹林里拉走,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方便。靠着竹林,我每年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还没有算卖给加工厂的竹枝、竹梢的钱呢!”2007年,我省林业社会总产值达137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带着技术搞推广
  【镜头】 12月22日上午,山川乡林业站站长潘建平早早来到高家堂村的竹林生态高效基地里,一边指导农民要按顺序挖笋,留好笋牙,及时施肥;一边不断地询问冬笋产量和收益,并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下午,潘建平一头钻进办公室,继续研究他的冬笋挖掘方法和施肥方式:什么时候挖笋、怎么挖,什么时候施肥、怎么施,什么时候砍竹、怎么砍,各类条目列得一清二楚。
  【声音】“我干了整整22年的林技员,22年来思想观念、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潘建平说,“以前我们林技员的主要工作是征收林业‘两金’和管理木材采伐,现在我们的工作转到了技术研究和推广上,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农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单纯砍毛竹卖钱,现在变成了大年挖笋、小年砍竹,春天挖春笋、夏秋挖鞭笋、冬天挖冬笋。通过精心培育,竹林的产出增加了好多倍,原来一亩一度竹林有400来元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最高的收入可达6000元。”

小村庄迎来大变化
  【镜头】“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走进山川乡高家堂村,满眼尽是逼人的绿,山连着水,水映着山,加上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仿佛置身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排列整齐却又不乏特色的农家小院,以及正在动工兴建的“水墨桃园”农庄,又让人真切感受到这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新农村。【声音】 记者见到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木的时候,他正陪着一位广州的老板选地址。原来,这位老板看上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竹林景观和潜力巨大的林业产业,准备在村里投资1000万美元建一个竹子研究养生保健酒店。“近年来,我们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陈水木告诉记者,“全村不仅有3749亩竹林,还有两家竹制品加工企业、10家农家乐,竹笋、竹材和竹林风光都给我们带来了收入。过年的时候,马路边停满了村民自己的小轿车和摩托车,非常气派。”这个以竹林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山村,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1.3万元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