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切通俗的风格而受到观众追棒《百家讲坛》目前却已危机重重,今年9月、10月份,收视率已跌到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
危机一,优秀主讲人匮乏,老面孔太多。制片人万卫向承认,在经过了三年的火爆之后,《百家讲坛》的确遇到了瓶颈,症结是让人过目难忘的主讲人匮乏。其实,去年一年《百家讲坛》都在酝酿变革,不仅由讲历史故事发展到讲“红旗渠的故事”,还拟请评书家单田芳来讲林则徐,但一番努力下来,效果并不太明显。有观众反映:“百家讲坛已经成评书联播了。”
危机二,话题重复,题材太窄。其实《百家讲坛》也一直希望在选题上能够实现突破,从红旗渠的故事,到梁祝传说,编导们在努力拓展选题的范围,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危机三,过度娱乐化,公信力遭争议。其实,采取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讲述学术研究是明智的,以民众感兴趣的传说、轶事、掌故为楔子,探究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无可厚非。然而,通过这些充满娱乐八卦的话题是否是一个讲坛类节目应该传递的最终信息,却值得怀疑。
危机四,形式单一,审美疲劳。“再好的内容,再好的形式,观众也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百家讲坛》现在形式和内容都已经不能跟上市场。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主讲人跟观众的关联方式。“要让现场的嘉宾和主持人能够产生共振。”
(摘自《齐鲁晚报》 赵晓峰/文200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