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卫梁)这几天,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新华村蚕农邵宝娥,正忙着收拾自己家的蚕房和蚕具。今年养蚕收茧结束了,但她脸上并没有露出喜悦之情,“真没想到,秋茧价跌得只有春茧价的一半,忙了一季白忙了,收入还不够付工人工钱的。”蚕农不禁要问,明年蚕宝宝还养不养,怎么养?
今年秋茧上市后,在我省蚕桑主产区类似邵宝娥这样的蚕农不在少数。今年秋茧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已跌至500元以下,不到两年前同期收购价的三分之一,重新退回到1991年的水平。
据湖州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全市共饲养蚕种397698张,同比减少95085张,减幅为19.3%;全年蚕茧平均收购价每50公斤为833元,同比减少73元,蚕茧产值28849.4万元,同比减少8246.5万元,减幅达到22.2%。记者从其它蚕桑主产区杭州、嘉兴等地了解到,今年蚕种饲养量和蚕农养蚕收益均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
业内人士称,全球金融危机引发蚕丝价格暴跌,是蚕农减收的主要原因。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内一家规模较大的丝绸出口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江临峰说:“国际生丝价格两个月内从每吨20万跌至目前每吨13万元,并且已跌到收购成本以下,这是近10年来丝绸行业遭遇的单位时间内的最大跌幅。”据他介绍,公司从9月以后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并有撤单现象出现。有些规模较小的丝绸企业已被迫停产。
蚕桑产业面临的困境引起了政府的关注。近日,国家茧丝办发函,要求各地“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防人为压低价格和过度炒作”。茧丝主产地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蚕农分析蚕桑“潮落潮起”规律。商务部还将着力提升茧丝绸产业竞争力,完善厂丝储备制,对厂丝储备费用进行补贴。此外,从明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部取消蚕茧和部分蚕丝出品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企业报关出口不再需要申领出口许可证。这些措施可缓解丝绸出口企业部分出口压力,增强企业信心,从而刺激茧丝需求。
据省农业厅首席蚕桑专家吴海平介绍,蚕桑产业有一个“三年规律”,就是养蚕收入有两年高了,接下来几年就会低落;低落了几年,又会过上几年好日子。今年蚕茧收购价已跌到历史最低点。据他预测,明年茧价几乎没有下跌空间,但市场行情要完全回暖,还要期待宏观环境的改善。当前,蚕农应加快蚕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建立桑园流转机制;从改造中低产桑园,加快桑、蚕品种的更新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优化蚕桑生产环境;蚕农可在蚕桑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在桑园套种其它农作物,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