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益新)眼下正值新棉大量收购、集中上市的高峰期。近日,记者在我省棉产区了解到,今年棉花收购价一跌再跌,往年11月底棉农手中已基本没有存棉,而目前全省还有近50%的新棉仍滞留在棉农家中;棉花加工企业加工的皮棉销售渠道也不畅,积压严重。
我省是植棉小省,常年植棉28万亩;却是用棉大省,每年消耗棉花20万吨,需大量从外省或国外调入。然而,今年10月份以来,国际棉花市场税后价11440元/吨,比国内低992元/吨,国内棉花加工企业纷纷转向购买进口棉;四季度以来,金融危机加深,纺织品出口受阻,纺织企业不敢收棉,导致棉农的棉花无人问津。
据了解,慈溪、兰溪、温岭、玉环等地棉农几乎家家有棉积压、户户担心卖棉难。据棉农介绍,往年来村里收棉花的商贩今年全不见了踪影,去年棉价6元/公斤,每亩还可以赚1000元,今年化肥、农药、人工、种子等成本涨了300元/亩,只有卖到5元/公斤才能保本,而现在棉价已降到4.6元/公斤,种棉农民蚀煞老本。
省农业厅农作局高级农艺师金昌林告诉记者,造成棉价大幅下挫的原因,主要是纺织业不景气之故。不少纺织企业已经停产、半停产,原材料需求下降,价格压低,棉花收购企业减少收购量,进而影响对棉花的收购。目前棉花市场现状,不是一般的供需矛盾,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金昌林预计,今年棉花销路不畅,将会直接影响来年种棉面积,预计会缩减2万亩左右。
金昌林说,棉农将积压棉堆放在家中安全系数较低,一则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或生活用火不慎极易引起火灾;二则开春后雨水较多,如保管不善,棉花容易受潮霉变,直接影响品质。建议尽可能将新棉卖掉,如到集市中销售或卖给棉絮加工企业;如实在无销路,只能是晒干棉花,选择合适储藏环境,待明年择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