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林业

护鸟记

  近日,笔者在常山下乡时听说一个村支部书记费尽心机保护鹭鸟的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同弓乡太公山上树木茂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4月份左右至初冬时期都有成千上万羽白鹭在此栖息,因此有了“太公山鹭岛”的美称。白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尽管鹭鸟有时对庄稼特别是秧苗有一定危害,但村民们都知道它们的身份,善待它们,呵护它们,视它们为贵客。随着村民保护鹭鸟的意识不断增强,白鹭的数量逐年增多。夏季的早上,上万羽白鹭从鹭岛飞翔开来,到四处的田野里觅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傍晚,这些白鹭又从各处飞回到鹭岛栖息,叽叽喳喳的鸟鸣声非常悦耳。
  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一些不法分子视国家动物保护法于不顾,经常趁下雨或刮风的夜里,拿着长竹杆将树上还未学会飞翔的幼鹭敲下来,然后拿回家作盘中餐。村党支部书记老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一方面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上宣传保护鹭鸟的重要性,一方面组织村干部夜里巡逻。这些举措虽有一定效果,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捕鸟行为,因为捕捉鹭鸟的既有外地人,也有本村的人,他们对村支书什么时候组织人巡逻都一清二楚。为此,老刘采取了新的方法,买来了矿灯当手电筒,每天天一黑,他就带着一条小板凳,坐在进太公山路口的树底下,隔几分钟就打开矿灯四处照照。这样一来,一些爱食白鹭的不法分子也不敢再去捕捉鹭鸟了。但由于老刘晚上休息不足,人都明显消瘦了许多,可他对笔者说,为了保护好白鹭,自己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林 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