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林业

活林 变现 富农

丽水林改密码解密

  编者按:
  丽水市拥有山林面积2151万亩,占全省山林总面积的1/4。作为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和我省的重点林区,该市承担着护佑全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生态的重任,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
  丰富的森林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出路在于改革。于是,丽水率先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该市明确了以林富民、以林促工、以林兴旅、以林美居、以林减排的林业发展战略,争取实现依托大林区、发展大产业、建设大森林、共享大生态的发展目标。2007年1月5日,丽水市政府下发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从此,丽水开始探索林权抵押贷款之路。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目前,丽水市所辖9县(市、区)林权证抵押贷款放贷总量已达到1.6亿元,也摸索出了不少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流转盘活林业资源
“如何在‘定权’的基础上,盘活林业资源,让林农确实得到‘分山到户’的收益,这涉及到林业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一位研究林权改革的专家如是说。为了激活机制,提高效益,丽水在林地流转、规模经营上做起了文章。“在丽水,你可以见到目前国内所有能见到的流转形式及经营形式。”多年负责丽水市林改工作的市林改办副主任毛小荣说。
  因为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无力经营管理原承包的山林,而一些志在发展林业的农民则对这些山林统一进行管护,通过山林利益分成或是直接收取一定现金来取得报酬。在丽水称这些代管人为“林保姆”。周水其现为龙泉市道太乡王庄村村民,19年来,他凭着对大山的执著和深厚感情,投资山林,以代管、租赁、收益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管护疏林低产山和荒山2.1万多亩,成了当地有名的“林保姆”。
  在丽水这种“林保姆”经营模式还比较初级。通过合作、租赁、托管、承包、转让等形式流转森林资源,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形式推动林地规模集约经营,更是丽水林改的亮点之一。松阳县裕溪乡黄头岭村30多岁的曾海土,是少有留村谋业的年轻人之一。曾海土说,“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可我想在村里做事。现在好了,县林业局帮助我们发展油茶产业,我们这些留在村的人算是有奔头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6年二轮延包工作完成后,松阳县按照丽水市推进林权改革、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的要求,结合裕溪乡是传统油茶树种植区的特点,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积极发展油茶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形式,带动规模集约经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松阳县林业局长李振华介绍说,“如果将原来荒芜山成片开发种植油茶树,能得到来自茶油收购企业(“绿谷油翁”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县林业局和乡财政的共同补贴。”目前,仅黄头岭村就形成规模种植基地1300亩。而该乡章山村3000亩连片高产良种基地也在建设中。据该乡副乡长吴秀岳介绍,在未来的5年,裕溪乡要建成新良种油茶基地1万亩,改造低产油茶3万亩。
  “如果要算算林农因此增收多少,因为林业生产周期长,且今年的产量没有下来,还不好说。但有些东西可以说明一些情况。”李振华如实说道。2006年,林农的茶油毛油(没有提纯过的油)是10元/斤。去年引入企业后,涨到了18元/斤。今年具体价格还没有出来,但很可能是20元/斤。而产量方面,原来粗放经营时,亩产毛油只有2公斤,通过高位嫁接改良的茶油树亩产毛油达25公斤,如果是新开发的良种茶油树成熟后则能亩产50公斤毛油。曾海土说,“去年我包了500亩的林子来种茶油树,3年后,所有的林子都结果时,只要管护到位,按照现在价格,一亩油茶林估计能收入3000元,减去给出租林农的承包分成、化肥投入、人工成本等,收入少说也有千元。”
  为了更好地维护林农的利益,2007年7月,裕溪乡成立了由40多户油茶种植户和技术人员等参加、涉及油茶林面积4万亩的“利众油茶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帮忙林农抵御市场风险。同时,由合作社出面聘请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经济林首席专家姚小华和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基本实现了“统一开发、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采摘、统一收购。”
  据统计,2007年以来,丽水仅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或挂牌流转林地就有312起,面积达11.9万亩,成交金额达1.423亿元。通过流转将分散的山林集聚到生产经营能力强的企业和大户手中,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丽水形成了“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林,但人人都可从中受益”的局面。
抵押使林权证变信用卡
  被经济学家厉以宁称为林权制度超越农业承包制度之一的林权抵押贷款在丽水也有很好的实践,这也是丽水市林权改革的一大亮点。因为能够将林权作为抵押融资的载体,使“活树变活钱、资源变资本”,50多万丽水林农的林权证成了“信用卡”。
  对于这,遂昌县云峰镇清水源村的陈根林深有体会。去年8月,他想再开发一些林地,可现有资金不够。“看着自家45亩山林却缺钱花,”他很苦闷。其时,恰逢遂昌县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陈根林用这片林子在县信用联社顺利地办理了1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我用6万元,开发荒山、闲置山地30余亩,种植香榧,其余4万元作为木材加工厂的周转资金。林权证真是成了信用卡。” 陈根林很高兴。现在他的香榧林长势良好。
  为了使林权抵押贷款这项工作顺利推进,丽水市出台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在9个县(市、区)组建了林权管理机构、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森林资源交易评估机构,从而在政策流程上解除了信贷部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
  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对每笔抵押贷款都作担保:在信用社(银行)因为林农没有按约还贷而行使抵押权时,收储中心将把林子收过来经营(出售),并由其偿还贷款。“因为我们收储中心有这个经营能力,能把抵押来的林子卖出去,所以我们不怕最后变不了现。”丽水市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因为林权抵押变现对于一些林农大户或企业发展作用很大,丽水的需求很大。”毛小荣说。丽水地区最后一个开展林权抵押工作的缙云县,已经发放贷款1300多万元。就整个丽水地区,截至发稿,已经发放该项贷款1.6亿元。
  除了通过流转盘活森林资源实现规模经营,通过抵押变现解决发展资金不足外,丽水还在森林保险、减免税费等方面出台惠农政策。目前,丽水市的景宁县、龙泉县、莲都区、缙云县、松阳县林木火灾保险实现100%覆盖,其他县的林木火灾保险也在签订之中。税费方面,暂缓征收育林基金、更改基金,除了办理证件的工本费外,从采伐到销售基本实现零收费。丽水的林业呈现出勃勃生机。2007年丽水农村林业收入43.8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1.45%;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总收入2785元,人均纯收入1796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1.7%;木材、毛竹等主要林业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木业、竹业、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进一步提升,分别实现产值39.11亿元、25.67亿元、22.68亿元。
(魏登峰 胡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