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农
以农田水利、地力质量、物质装备和资源环境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根本保证。基础设施和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一、基本评价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机装备与应用水平快速提升,设施农业日益完善。但与世界发达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目标和浙江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相比,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许多不足。一是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耕地减少趋势难以扭转,质量不容乐观。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田水利设施排灌能力不足,基础设施管护缺失。农业机械设施档次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机制体制不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小规模分散经营与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依旧突出。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力。公共财政缺失,政策导向不明显,农民和社会资本投资缺乏积极性。
二、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
浙江农业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保持竞争新优势,必须以资本、物资、技术等要素为基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现代物资装备水平。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为抓手,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保障,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围绕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重点实施好六大工程,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设施农业示范工程、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三、政策措施和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制订完善粮食功能区规划、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分产业区域布局规划,浙江省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建设方案,以规划的实施,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肥力建设,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改善。
加快推进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大力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主体,引导主体推行基地化、设施化生产,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创新农业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农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规模主体的作用,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产权改革,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健
全农业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优化支农资金投向,切实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
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创新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机制,积极引导农民、社会资金、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金融信贷支农,建立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持续增长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突出农业灾前防范,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救灾物资储备、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灾害救助机制和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