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衢州特刊·两区风采

衢 江

农民养猪规模大了

  □见习记者 陈卫梁
  谁能想得到,一个只有38.2万农民的区,却养了200多万头猪。
  这就是衢州市衢江区,生猪业年产值达9.6亿元,占该区农业总产值的45.7%;农民人均获利1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改良品种奠基础
  也许野猪驯养成家猪后,养猪就成了衢江农家的传统。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家家户户都养猪。但传统的生猪饲养,周期长、效率低下,既不能让农民致富,也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引进和选育生长快、饲养周期短的品种,是当地政府和农牧部门的心头大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杜长嘉三元杂交猪出世了。“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相信,养了几十年的土猪,换品种、改喂配合饲料就会长肉吗?”为了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衢江区畜牧部门在莲花镇开展示范,示范户养的生猪,饲养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了6个月,而出栏体重并没有减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示范点上的成功养“三元”猪渐成农民养猪的首选,成了全区养殖户的自觉行动。衢江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持之以恒、不言放弃。从1996年至今,该区母猪良种率保持在96%左右,公猪良种率达98%左右。能繁母猪常年维持在8万头左右,为生猪大规模养殖奠定了产业基础。
扩大规模提层次
  养猪成了衢江农业的支柱产业,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但用地矛盾也日益突出。既要保护耕地,又要扩大养猪规模。1994年开始,衢江区就为解开这个结动足了脑筋,费尽了心思。耕地要保护,丘陵、坡地可进一步开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把猪场建在山坡、荒地上。衢州市巨北畜禽养殖场场长张红良回忆说,当年他的猪场只有800多平方米,想扩大规模却没有场地;用地政策出台后,他在云溪乡附近的一个荒山上造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猪场,生猪年出栏量一下子扩大到了3000头。
  思路决定出路。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养猪业不但持续兴旺,而且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区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场)有7856户(个),出栏商品猪占全区总量的73%;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360户,还有15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52个生猪生态规模养殖场。
  规模化必须要标准化。1998年起该区就着手制定“三元”猪的系列生产标准,并于1996年通过省级审定、实施。到2000年底,标准化普及率就达80%,至今共生产出标准化三元猪1000多万头,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2亿元。
开创品牌拓销路
  品牌战略是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衢江区农业局局长江永华对记者说,1997年,该区在全省率先注册了我省第一个生猪商标——“三元”牌。通过品牌战略,拓展生猪市场。张红良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通过统一品牌,短短几年间,养殖场年出栏商品猪从6000头扩大到了去年的6万头,整整增长了9倍。”
  潮涨潮落,市场终有轮回。如何在市场低谷时站稳脚跟、稳定产业,考验着衢江的生猪业。2002年,生猪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当年猪价一路下滑。急农民之所急,衢江区农业局迅速到江西、福建等地开拓市场,其中在福建省的10个地市建立了34个销售网点,同时培养了一支生猪经纪人队伍,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
  江永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农业部门将着重引导生猪养殖向农牧结合的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增加无公害生态养殖基地数量。
新闻链接:
  衢州市衢江区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瘦肉型猪生产供应基地之一、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产业规模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三位。年出栏商品猪140万头;其中内销20万头,外销120万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