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卫梁
从打工到做老板娘,从领工资到给别人发工资,从一个人致富到带领全村村民一起富——缙云县舒洪镇舒洪村村民洪丽珍的经历,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来料加工经纪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4年,来料加工刚在农村兴起。当年20出头的洪丽珍在乡镇开办的来料加工点用一根线、一枚针干起了钩针活。“那个时候用纱线钩出来的挎包,样式非常简单,从放线到最后成样两天半就可以完成。”洪丽珍说,当时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领固定工资60元。刚开始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对来料加工还有所顾虑,主要是怕东西加工出来后拿不到钱。一段时间后,有些先尝试的村民看着每天都有10几元的收入,就对来料加工逐渐接受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来料加工经纪人,“为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做老板”的想法闪现在洪丽珍的脑海里。洪丽珍说干就干,马上到台州去接了第一批订单。“那时感到自己有点基础,加上手工业品比较畅销,就开始去接一些订单,再分给村里的人去做。”由于刚刚起步,洪丽珍每天都得手把手地教村民,还要保质保量按时交货。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在1995年,洪丽珍的年收入就超过了两万元。
来料加工的规模越做越大,二手经纪人便应运而生。洪丽珍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些起步较早的来料加工户当上了二手经纪人。“我只要把大样打好,然后交给他们,产品质量由他们管理,交货时间由他们决定,这样我一下子轻松多了。"目前,洪丽珍已经发展了20多位二手经纪人的队伍。
现在,来料加工的产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款式新颖,种类也更加齐全。洪丽珍的来料加工业务越做越大,带动了本村和邻村的1000多位村民,去年发放的加工费就有300多万元。
今年5月,洪丽珍被评上了省级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她说,现在农村来料加工已成气候,大家都忙着干活,打扑克、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