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蚕宝宝很“受伤” 有关各方要帮忙

  本报讯 (见习记者 俞清)“全家辛苦一个月,收入只有1800元,这还是没除去农药、化肥、水电开支的。”今年晚秋蚕茧开秤收购价一公布,海宁市袁花镇双丰村养蚕大户查培祥,对每担600元的收购价心凉了半截。晚秋蚕茧收购价比去年同期每担784.5元下降了23.5%。心凉的还远不止查培祥一人。据了解,我省今年蚕桑行业一片低迷,白厂丝价格从2006年每吨36万元,一路下滑到目前的每吨14万元,极大地挫伤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我省全年发种量也由去年的220万张下降到174万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毁桑弃管的现象。
  据省农业厅首席蚕桑专家吴海平介绍,全国出现茧价下跌,除了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一方面,近两年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推进,蚕桑产量在我国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提升,养蚕规模不断扩大。但丝绸消费、出口相对稳定,增长不大,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另一方面,与其他农产品不同,蚕茧作为工业原料,目前,我省蚕茧收购市场化程度不高,基本上由市、县丝绸公司区域垄断,收购价格由垄断收购企业说了算,市场低迷时,企业往往把所有困难转嫁给蚕农,茧贱伤农,严重影响蚕农的收益与蚕桑基地的稳定。
  面对蚕桑产业低迷的现状,吴海平认为,政府、涉农企业、蚕农三方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应对。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着力突破传统的蚕茧流通体制,打破区域垄断,允许丝绸公司、丝厂、专业合作社等参与蚕茧收购,开放蚕茧收购市场,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重点蚕区的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在蚕桑行业低迷时期,提高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保护蚕桑基地;同时,政府应当加强蚕桑科技的研发与科技推广,研制出省力化、机械化的养蚕设备,以降低养蚕的劳动强度,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换代,对丝绸新产品的研发及致力于产品推广的丝绸企业,政府也应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丝绸市场调控机制,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加大白厂丝的储备力度,稳定市场价格。其次,涉农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要从保护传统产业的角度出发,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意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蚕茧收购价;同时,在蚕茧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开发国内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另外,企业要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最后,蚕农应当端正心态,理性对待蚕茧市场的低迷状态。从目前来看,全国、全省今年蚕茧产量大幅度减少已成定局,明年春蚕饲养量将进一步减少,但是市场丝绸消费总量还是比较大,蚕农不要盲目毁桑,可利用现在桑苗价格低的机会对一些低产桑园进行改造,练好内功等待时机;同时,做好蚕桑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开展桑园套种和养殖,桑枝培育食用菌,以提高蚕桑综合生产效益;蚕农要使用方格簇等优质高产措施,使蚕桑生产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提高蚕桑生产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