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村位于浙西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柯城区丘陵地带,人口705人,劳动力480个,耕地面积500多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柴家人立足市场需求,发展柑桔生产。从远近闻名的柑桔种植专业村到柑桔贩销专业村,20多年里,柴家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奋勇搏击。然而,随着国内柑桔年产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00年前后,该村柑桔年销售量一直徘徊在1万吨左右,再也上不去。
2001年,现任柴家柑桔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和他的兄弟叶志明、叶小明看到市场上加工漂亮、包装精美的柑桔售价比自己的高出1倍,销路还比他们好,就下决心上精品柑桔加工生产线。兄弟仨人共同出资7万元,买来一条加工生产线。在宽敞的厂棚内,一筐筐桔子经过机械化清洗、分捡、打蜡,出来时已按大小分等,果皮光泽诱人,商品性很好。这些柑桔面市后,销售出奇地好,三兄弟当年销售柑桔就达6000吨,获利180万元。
叶先明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从他身上,村民们看到了“赚钱秘诀”,踊跃购置生产线,全村的柑桔加工营销产业开始异军突起。
2001年,柴家村添置了2条加工生产线后,当年全村柑桔销售量就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2万吨;2002年,生产线达到17条,销量4万吨;2003年,生产线增加到37条,销量8万吨;到2007年,该村的生产线已增加到80多条,年加工销售精品柑桔近 10万吨,销售额约2亿元,净利约1000万元。柑桔采收加工季节,小小的柴家村吸引外来打工人员6000多人。
如今的柴家村,厂房井然有序,村容整洁,环境美观,村民富裕,社会和谐。据介绍,下一步柴家人还将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按照柑桔机械化处理、储运调度、金融信息一体化的物流中心的框架,建设一个年交易量达25万吨,销售额突破5亿元的柑桔营销市场,使柴家村成为江南柑桔的集散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届时,柴家村又将开始新的腾飞,对此,柴家人充满了信心。
(赵小军 张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