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浦江县浦南街道白石源村陈邦林的家里,笔者见到了堆放满屋的树桩和一些根艺成品、半成品。经过他摆弄的根艺成品形态各异,或观音、或仙鹤、或云彩、或海浪,栩栩如生,意境独特,给寂寞的老屋增添了不少生机。
“根艺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生活,更是我的追求……”,陈邦林摞下手头的活儿,跟笔者聊了起来。现年49岁的陈邦林,自初中毕业便回家务农,后来学习木匠手艺,经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努力,他很快掌握了一门制作老式家俱及雕花的手艺,在当地乡村小有名气。1993年,他走上了根雕艺术的创作道路。
为了提高自己的根艺水平,他一边订阅了不少专业书籍杂志,一边向县内外根雕艺人和根艺爱好者虚心请教。创作初期,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浦阳镇传统集市日,他总要在每件作品完成八分形状后,不辞辛劳,把那些不成熟的作品带去摆摊,行人驻足观看之际,他总是十分诚恳地请他们提意见和建议。陈邦林说,对于艺术作品,熟人的口中往往听不到真话,陌生人却会直言不讳。摆了三年地摊后,陈邦林不仅了解了根艺的市场情况,还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凭借天赋和勤奋,陈邦林技艺日进,1999年加入了金华市根艺协会,创作道路也从此越走越宽。当年10月,他的作品《凤栖高梧》获金华市根雕艺术精品展金奖,2000年11月,作品《熊》再次获金华市根雕艺术精品展金奖。2001年至今,他的作品先后10余次在市、县根艺作品展中获奖。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他精心创作了《火炬》,该作品酷似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当地村民纷纷前往一睹为快。
好的根雕作品离不开原材料。这些年,陈邦林大部分时间用在采集、运输、加工根雕上。限于经济条件,陈邦林没有能力去高价收购造型奇特的老树桩,而是在农闲之际,自己跑到邻近的乡村、山上寻找造型好、材质佳的树桩。而每次找材料时,他总是从保护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不随意砍伐生长中的树桩,而是千方百计地搜集一些枯死的树桩。后来他的搜集范围扩展到建德、桐庐一带。
在村民眼里,陈邦林是一个怪人,对枯桩和苗木,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呵护备至。2001年,陈邦林在建德发现了一株高140厘米,根部直径20厘米的桧树桩,由于树龄较长,满身布满疙瘩,树干大部分已经死亡。当地一村民正欲将它砍伐,陈邦林出钱将它带回家中,专门在后院腾出一块地种下。添土、整修、施肥、除虫、遮荫,在他的悉心照料下,2003年春天奇迹出现了,这株枯树的部分树枝开始抽青,树冠慢慢成型。去年,整株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曾有一老板出高价求购,遭到他的拒绝。他说:“我照料它七八年了,与这株树已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感情。”
十多年的根雕生涯,使陈邦林成了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他说,根艺作品“七分天成三分雕琢”,是否优秀,取决于它是否有魂。每次在雕琢根材前,他总是细细观察,然后才依形度势,象形取意。陈邦林告诉笔者,根艺之妙,在于形似与神似之间,不必刻意追求形体上的酷似,而要给人留下一个品味的空间。
有人觉得从事根雕能赚很多钱,陈邦林却说他迷上根雕,只是为了享受根雕作品诞生的那一刻所带给他的喜悦。
(郑玉峰 吴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