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万里如何推进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在全国率先突破“左”的框架,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之路。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
  如何促成农村改革
  1977年6月,万里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上任后,他首先到农村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他发现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问题远比城市问题严重得多。他认为,农民吃不饱,生产搞不好,主要是生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根本原因是党在农村的政策脱离了实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 (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 “六条规定”的中心内容是强调保护和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这六条政策规定,在当时是很大的突破,可以说,它是粉碎“四人帮”后徘徊的中国诞生的第一份关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的开拓性文件,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起了启动和开创的作用。
  1978年,安徽遭遇百年罕见的旱灾。旱情造成全省受灾农田6000万亩,400万人缺乏生活用水。万里在省委研究对策时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样明年的生活会更困难。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度过灾荒。”省委经过讨论,果断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和油菜,并鼓励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荒多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仅这一措施,全省就增加秋种面积1000多万亩。
  省委做出的这个“借地度荒”的决定,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农民自我解缚的勇气。不少地方由借地转为包地,引发了“包产到户”。
  1979年2月,安徽省委专门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万里说:“包产到户问题,过去批了十几年,许多干部都批怕了,但是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肥西县山南公社开创了全省包产到户之先河。随后,凤阳县实行了农业大包干。
  怎样支持农村改革
  改革伊始,就遇到风波,典型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安徽省委《六条》引起的。当时中央主管农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安徽在搞“资本主义”,方向路线有问题。197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文章。文章说:“领导态度不明朗,群众思想就会乱,资本主义歪风就会越刮越厉害,社会主义经济就会受破坏。”万里得知情况后说:“让群众去做结论,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第二次风波是署名张浩的一封来信引起的。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张浩《“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信中说:“现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应当稳定,不能随便变更。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同样会搞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搞乱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挫伤群众积极性,给生产造成危害,对农业机械化也是很不利的。”
  面对新的舆论压力,万里理直气壮地说:“报纸像公共汽车,他可以打票乘车,你也可以打票乘车,他写稿登了,你也可以写稿!”同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封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信。承认3月15日刊登的张浩来信及按语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要注意改正”。
如何为全国农村改革把脉定向
  1980年3月,万里被调任国家农委主任一职,全面主持农村改革。在他的主持下,由国家发改委起草、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发了1980年第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撇开包产到户姓“社”姓“资”,大讲包产到户的好处。就这样,包产到户逐渐成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
  万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仍然主管农业。在他的主持下,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发了五个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起了指导、推动作用。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99%以上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万里在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期间,对农村工作、农村改革仍然十分关注。1992年,万里主持人大常委会修改宪法,删去了关于人民公社的提法,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长期不变。
(摘自《党史纵览》 聂皖辉/文2008年第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