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马飞平)日前,青田一位张姓市民开着自驾车赶往仁庄镇冯垟村,特意到当地一个名叫“冯垟生态园”的农家乐吃饭。这家农家乐的业主是从乌克兰经商回来的冯垟村村民留开红,他投资400多万元开办的这家农家乐倡导生态环保,开业以来受到了当地有车一族市民的热捧。
像留开红一样,在“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引导下,青田县一批“海归农民”利用从海外学到的理念、赚到的资金,回到家乡投资农业开发,助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今年55岁的徐文俊是保加利亚华侨,1983年出国,3年前回国养老。回到家乡仁庄镇小令村,看到村民出国的出国、外出打工的打工,田地抛荒不少,他觉得非常可惜。徐文俊想到,保加利亚居民比较流行吃保健功能蔬菜,发展保健功能蔬菜市场前景肯定不错,于是他出资20多万元,在村里租赁了20多亩土地,办起生态果蔬基地,引种了国外10多种保健功能蔬菜。如今,这些“洋果蔬”长势喜人,产品不仅成了县城酒店的抢手货,还受到了北京、上海和温州等地企业的青睐。
一些办好护照的“准华侨”也纷纷放弃出国的机会,在家里搞农业开发,鹤城镇白浦村村民郭李华就是其中一位。早些年,郭李华已办好护照准备到法国打工,看到当地的杨梅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他就将护照藏了起来,挥锄上山种植了200多株东魁杨梅,每年均有6万元左右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