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俞清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还有10多天,桐乡市今年的晚稻就将开镰收割。往年这个时候,该市濮院镇新港村村民徐文春就开始到处打听、联系收割机,但今年他却坦得很。他胸有成竹地说,过两天到村里说一下就行,他们会安排好收割机的。真有这样的好事?不错,桐乡市通过建立新型粮食收割机械化服务体系,让这样的好事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
桐乡市本地收割机保有量一直比较低,每年可出勤不足50台,根本无法满足全市28万多亩晚稻的机械化收割需要。而以前虽然外来收割机数量不少,但由于没有很好的管理,常常出现需要的农民找不到收割机,甚至只能到公路上去拦,而外来收割机又找不到活干,或者是某一区域内“机满为患”,恶性竞争,单机收割效率十分低下。比如2004年时,来桐乡市跨区作业的外地收割机有346台,但收割面积只有本地40多台收割机收割面积的一半略多一点。种种因素,导致桐乡市的水稻机收率一度不到50%,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
为满足农民收割需要,提高机收率,2005年起,桐乡市开始建立新型粮食收获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市、镇(街道)、村建立了三级共188个联络站,加强对外地收割机的调度和管理。2007年,该市又建立了“农机作业服务直通车”网络信息平台,并在新港村等6个村进行了试点。
据桐乡市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站站长江宝庆介绍,该信息平台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基本信息服务,通过设在村里的系统终端采集录入适合机收面积、机具需求量、当前已收割面积等信息,点点鼠标,就可以随时掌握全市晚稻收获进展情况;二是作业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反映出来的各地收割进度、收割机作业情况等信息,镇里可以在各村之间调配收割机,市里则可以在各镇之间调配。
晚稻收获季节,在进入桐乡市的各个交通道口都会有提示外地收割机的横幅,上面有属地乡镇跨区作业收割机接待站的联系电话,24小时开通。机手只要跟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就会被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了解到当地收割作业情况,找到活干,减少了他们盲目寻找和等待的时间,单机作业率自然大幅度提高。
去年曾在新港村跨区作业的江苏机手张明建告诉记者,去年他去新港村作业是村干部跟他联系的,去作业时有村干部在现场协调,都是成片作业,当地村民都已把装粮食的蛇皮袋放在自家田边上,所以他们作业效率非常高,割起来又快又好,每天能割40亩左右,一天几乎没有空闲的。而前些年他们东一家西一家地收割,一天只能割10多亩。去年村里还给他们安排食宿,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方便。前几天,新港村的村干部已经跟他联系过了,他过段时间还来桐乡收割作业。
老百姓方便了,机收管理有序了,直接带动了桐乡市晚稻机收率的提高。去年,桐乡市共引进外地收割机533台,机械化收割面积24.94万亩,机收率上升到88.88%。今年,桐乡市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站把“农机作业服务直通车”试点扩大到了79个村,落实了村级信息联络员93人。
对于今年继续实行信息服务体系试点,新港村村民寄予了厚望。徐文春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要到镇上才能找到收割机,那些外地机手跟他讨价还价,田块面积少的不来,路远的不来,有时明明说好了,半路上机手接到更好的生意了,调头就跑,很是头疼。现在可好了,村里都给他们安排好,收割机随叫随到,他只要到时间点了去收稻谷就行。
而对新港村村干部吴敏良来说,虽然晚稻收割时他本来就很忙碌的工作里又要增加一项内容——作为信息服务体系村级信息联络员,每天下午他要向各个机手了解作业进度,跟农户联系安排第二天的收割,然后在第二天9点前将相关信息录入到“农机作业服务直通车”信息平台上,但他乐此不疲。他说,没有这项工作前,每年的晚稻收割,村里收割进度怎么样,他们都一头雾水,还经常要去调解各种收割纠纷。外地收割机还经常把水渠、机耕路压坏,因为找不到肇事者,村里只能自己出钱修。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是村里出面组织,收割机作业都比较规矩,破坏公共设施几乎没有了;每天收割进度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割完,他们心里一清二楚。由于每天跟村民打交道,为他们服务,干群关系也好多了。
而对江宝庆来说,这绝对是花小钱办成的一件大好事。“市里每年才给我们50万元专项资金,还不够买两台好点的收割机,但我们就是用这不到两台收割机的钱,保障了全市晚稻88%的机收率。”
江宝庆告诉记者,将来他们要把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到全市所有农业村,使体系的服务效用发挥到最大。他们还打算培育经纪人,将来农民要找收割机,机手要找活干,都由经纪人去牵线,改变现在由各级干部在调配作业的状况,把作业服务推向市场,使作业服务更灵活、更高效,而政府为其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前不久,他们已培训了首批57名这样的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