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作

优惠供应绿肥种子 奖励高产示范方

我省力争“绿色过冬”

今年冬种面积要比上年增长5%以上

  本报讯(记者 王美华)今年省里将择优评选一批冬季粮油优质高产示范方,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大小麦和油菜等冬季作物,力争全省冬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以上。这是近日省农业厅下发的《关于2008年冬种生产的意见》提出的目标。
  今年春粮价格回升、油菜籽价格大幅上涨。《意见》要求各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发展冬种粮油作物。充分利用冬季温光水资源和冬闲田,积极发展优质春粮,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其中,浙北等地以发展高蛋白饲料大麦和优质啤酒大麦为主,解决饲料粮和啤酒大麦紧缺问题。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两大油菜优势区域,要积极发展双低油菜,进一步优化油菜品质。同时,要根据地貌多样性,因地制宜发展鲜食蚕(豌)豆、马铃薯,切实减少冬闲田,努力实现“绿色过冬”。
  据悉,今年我省冬种生产在大力发展粮油作物的同时,还要以设施蔬菜和加工蔬菜为重点发展冬季蔬菜生产。在稳定浙北、浙东南设施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培育浙南设施蔬菜产业带。还要加强冬季芥菜、榨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加快推进浙西加工蔬菜新区建设,满足蔬菜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
  冬绿肥能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一直是我省冬种生产的重点。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树立大绿肥的观念,在发展紫云英等绿肥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菜肥兼用、饲肥兼用、粮肥兼用的黑麦草、蚕(豌)豆、马铃薯等经济绿肥,培肥、改良土壤,实现农民增收和土壤增肥相统一。为支持冬季土壤培肥、改良,省里对各地建立的冬绿肥示范方,将以优惠价提供绿肥种子。
  为鼓励各地开展冬季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省里将对高产示范方择优实行“以奖代补”。《意见》要求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等油菜主产区,要大力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保优技术示范,把示范方建设地点与双低油菜订单生产基地结合起来,做到集中连片种植,扩大示范效应。注重农艺与农机结合,搞好油菜机械播种、收割示范,努力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在春粮高产创建活动中,要重点建设一批大(小)麦高产示范方,推行品种、播种、施肥、病虫防治和机械作业等统一服务,挖掘大(小)麦增产潜力;浙中浙南地区,要重点建立免耕马铃薯、鲜食蚕(豌)豆的示范方,搞好产销对接。《意见》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冬种生产各项服务工作。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冬种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冬种生产的新动向,帮助农民搞好生产布局,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推进先进技术进村入户。要深入开展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以点带面,提高冬种生产水平。要加强产销对接,协助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订单关系,引导订单农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发布农业技术、农资、病虫等信息,指导农民搞好冬种生产。
链接
  为提高冬种生产科技应用水平,省农业厅重点推介一批冬种先进适用技术。
  节本高产增效技术:大(小)麦、油菜、蚕(豌)豆、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大(小)麦、油菜机械播种、开沟、收割技术;双低油菜秋冬发栽培技术、保优技术、油薹两用技术;大麦割叶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鲜食蚕(豌)豆促早栽培技术;油菜、春粮、冬季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冬春季高效设施栽培技术:蔬菜瓜果设施越冬、春提早瓜菜棚栽技术和番茄等长季节高产栽培技术;标准化棚架、新型覆盖材料;穴盘育苗、节水微灌技术;多层覆盖保温栽培技术;菜稻、菇稻轮作技术和无公害元胡、浙贝母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采取水旱轮作、中耕除草、化学除草等措施,抑制田间杂草发生,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推广抗(耐)病品种,应用轮作换茬、嫁接防病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这些技术,本报将陆续在“科技新闻”版和《浙江农作》专刊上进行介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