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新安镇新桥村养殖户许建强通过三年的养殖实验,成功实现了獭兔夏季配种,使每只母兔年繁殖胎数增加了2胎,从而改写了教科书上獭兔的繁殖率,并提高了獭兔养殖的生长率、成活率,摸索出了一条獭兔养殖增产增效新路子。
夏季高温,一直以来是獭兔养殖增产增效的最大障碍。“獭兔配种繁殖的临界温度是30℃。”许建强说,由于皮毛厚、散热差等原因,温度一高便会严重影响獭兔的产仔、生长等能力。因此,常规的獭兔养殖方法是夏季停止配种,不进行繁殖,所以一到冬季,市场就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如果夏季能繁殖,不仅能解决青黄不接的尴尬,还能卖个好价钱。”于是2005年夏季,许建强用几十只母兔进行实验,由于天太热,又没有经验,结果只有一半成功产仔,而且仔兔的成活率也不高。
2006年,在当地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许建强扩大了实验规模。针对简易棚不隔热的缺陷,他投入1万多元进行改造,用砖瓦建起了有屋顶的大棚房。房顶先铺一层石棉,再铺一层稻草,最后再盖上遮阳网,这样的几道防护有效隔离不少热量,实现了降温。兔舍改造完成后,许建强用100只母兔在新建的大棚房内进行实验,加上洒水、通风等措施,这个夏季,母兔的产仔率有了很大提高,达到80%左右,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7年夏季,许建强养殖场内的母兔几乎实现了繁殖2胎,达到年繁殖7胎,接近国际最高年繁殖8胎的标准。每只母兔年提供仔兔平均达到49.69只,增加产值200元左右。同年底,许建强开始免费向周边獭兔养殖户推广新养殖法。如今,当地已有20多个养殖户采用了这种新型大棚房养殖獭兔,实现了增产增效。
(陆志松 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