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岩青 肖葛
金秋的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象。
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浙江在全国首创的农技110、农民信箱、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等,也犹如这秋天的田野,令人沉醉——一个个创新的农业服务方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市场信息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为浙江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股源头活水。
责任农技制度——
农技员当起“班主任” 技术服务全覆盖
[见证] 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农技员谢福堂原先主要在忙镇里的拆迁、整治等行政工作,自从去年被聘为责任农技员后,他专心干起了老本行。一年多来,他向当地农民积极推广示范稻鸭共育技术,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效益,亩产值达到3948元。
[关键词:回归 责任制 班主任]
2005年前,我省有20%的农技员在编不在岗,即使在岗的农技人员也是严重分心,近一半的时间精力没有用在农技推广上。省有关部门几年前开展的这项调查显示,农技推广体系瓶颈日益凸显,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怎样才能彻底扭转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的局面?农技推广如果搞不好,到底由谁来负责?农技人员的配备与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怎么办?有限的农技人员怎样才能保证技术服务到户到田?面对这一道道难题,省政府下决心进行了改革。
首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省财政拿出1.5个亿,县乡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将公益性农技人员的办公、事业等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工资、养老、医疗等待遇按同类事业单位的政策执行,一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农技人员重新回归农技岗位,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省率先探索将“责任制”引入到农技推广领域。2007年起,在全省范围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整合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及社会化农技人员四级管理体系,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新体制下,首席农技专家由县(市、区)内的权威农科人员担任,每个主导产业择优确定1人,承担统领该行业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农技指导员由县一级其他农技推广人员组成,承担面上的工作指导、咨询培训、技术服务;责任农技员主要由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担任,全面负责责任区内(由若干村、片组成)所有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履行类似学校班主任职责,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则负责邀请其他“任课老师”代为解决;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则是聘用各行各业的农技人员,完成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
为加强考核和激励,我省又以各类农技人员的责任为依据,专门打造了一套量化考核方法,农技人员为农民推广了多少技术、创造了多少价值,与工资奖金完全挂钩。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的培训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项目体系建设。
短短一年多时间,浙江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已基本覆盖了全省,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农民现在种田感觉顺手多了,因为由责任农技员担任的“班主任”,会随时到田间地头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该镇涧峰村村民马意的3亩柑桔,以前果子小卖不出好价钱,如今在责任农技员吴金庭的细心指导下,结的果子明显比往年好。
浙江农民信箱——
“电子保姆”进农家 信息服务零距离
[见证] 在杨梅成熟的季节,浙江的许多杨梅种植户往往既喜又忧。因为杨梅的保鲜期只有短短的几天,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损失会很大。为此,农民信箱专门举办了“六月杨梅红”专场,效果非常好。黄岩永宁果业合作社董事长彭加英,去年试着在“农民信箱”的供求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信息,没想到短短几天之内,前来洽谈杨梅业务的就达到了25人次,成交了黑炭梅5吨,净盈利1.3万元。
[关键词:邮递员 情报员 营销员]
2005年9月,专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实名制可管理易操作超便捷的“浙江农民信箱”在全国首创,它使电子商务对农民来说不再遥不可及,而且还有通信联络、电子政务、农技服务等功能,被农民形象地称为:部门和个人联络的“邮递员”、农村公共信息的“情报员”、农产品买卖的“营销员”。去年在浙江被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实事”之一。
农民要卖农产品,只需在农民信箱内自己的摊位里摆好农产品,在信箱里发布信息,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买家。青田县万阜乡垟斜村的水果种植示范户华永水最近在“农民信箱”管理员的帮助下上网发布供货信息,很快,温州的一位水果销售商通过信箱找到了他,双方达成了供求协议,华永水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顺利售出了500公斤圆黄梨。“农民信箱”还为用户提供了政策信息、最新农情、市场行情和气象消息等,并且囊括了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专家和农技员的资讯,农民需要咨询技术或产业信息,都可按址给相关农技人员发信或打电话。“农民信箱”在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沟通社情民意、提供技术服务、提升防灾抗灾预警能力等方面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登陆苍南后,电话、电视、广播等有线信息渠道相继失去了信号,但大多数乡镇的手机信号依然存在,正是“农民信箱”的群发功能及时提醒人们转移危险地段,应急避险,该县运用“农民信箱”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800多万元。
目前,农民信箱实名制用户已达190万,发送个人信件2.95亿封,发送短信2.55亿条,发送买卖信息71万条,每年达成农产品交易额17.4亿元。通过分群发布台风、强冷空气、强暴雨、清明节森林防火、病虫防治等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采取减灾措施,每年挽回农业经济损失14.8亿元。农民信箱以快捷、方便、真实和信息对接率高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农技110——
互动服务更贴心 十年为农创品牌
[见证] 江山市保安乡赵宅门村农民姜华森种植的猕猴桃去年发生裂果、落果现象,他赶忙向农技110求助。江山市农技110接电后,立即派水果专家赶赴现场,经仔细查看后,对症下药,减轻了他的损失。为防止其他种植户发生类似情况,该市农技110还专门拍摄了预防猕猴桃裂果电视片广为宣传。
[关键词:统一热线 丰富内涵]
起源于我省衢州市的农技110是浙江农业的一个创举。其借鉴公安110的做法,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集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处理、发布、应用服务于一体,是为农民提供便利、快捷的科技和信息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
1998年,为解决农民群众在发展效益农业中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衢州市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取名农技110。这种交互式服务方式,更贴心更到位,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这是为农服务的一个创造,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此后,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2001年底,农技110的触角已伸向全省农村,至今已形成了全省上下联网、运行高效的系统服务网络。
如今,农技110在我省已走过整整十年。十年中,我省农业部门不断创新、丰富农技110服务的内涵、功能和方式,使农技110越来越灵。衢州市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农技110集团。嵊州市开发了电脑网络语音系统,使没有条件上网的普通农民能用电话“听网”,了解农技知识。全省开通了农技110统一电话96160110,开全国之先河,而且继电话版后又诞生了网络版农技110。浙江农民信箱的开通,满足了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实现了对农技110的深化和发展。同时,农技110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在助农维权、灾害预警预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什么技术行,问问农技110;什么项目好,农技110帮你找”,如今已成为我省农村的一句流行语。“这几年,我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问问农技110。”余姚市姚家垫村农民洪金方说,在农技110的帮助下,他的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还建起了当地首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庄。据省农业厅资料统计显示,截至去年10月份,全省农技110共受理答复各类农业技术和信息咨询377万人次,编写资料25071期,发布信息361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