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义乌:还民一池清水

  本报记者 裘智军 见习记者 陆 颖 通讯员 陈有才
  说到义乌,肯定少不了提及国际小商品城。它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小商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富裕了当地人民,但是也一度使义乌水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还民清水,义乌市近5年共投资162万元,开展了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共完成159.4万公里清洁建设,恢复了河道原有排、灌、蓄等基本功能,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和河道水环境。
  5年来,义乌市摸索出了不少治水妙招,尤其是“清洁养殖”一招尤具特色。清洁养殖,就是在养殖期间不允许对鱼进行人工喂养,而是通过对鱼的自然放养,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嘿,这招生态治水还真灵,短短数月就使村里村外的水塘焕然一新。
  日前,记者随义乌市水务局一行前往几个村检查,在路上不时能看到水塘边立着“禁止投放饲料”的牌子。在后宅镇的一口水塘边,遇到了热心肠的方大姐。“现在村里水塘正在换水呢,但比以前干净多了,没味儿了,”她指着略带浑浊的水塘说。在李祖村,七八个村民聚在树荫下,笑声不断,大树边则有一池小水塘,塘内的水由山上引来,几个小孩则在塘边捉鱼、泼水,玩得起劲。
  随行的市水务局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政府宣传和奖励政策的推出后,像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目前,义乌市村级集体所有的水域三分之一以上确定为清洁养殖,用于农村供水及村民生活用水。争取3年后,每村至少有一池水塘可以下水游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在义乌市,水域保洁、生态河道建设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如主河槽断面设计生态河道,在确保河道抗冲刷能力的同时,使河道内有细水长流,保证常年有水;河岸绿化,采用7种植物配置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