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专题报道

质量与效果并重 监管同服务齐抓

我省农机化质量管理有成效

  农机化质量工作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农机化质量管理,特别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NO.1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管理权威
  多年来,我省把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从强化能力建设入手,改善装备,健全体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切实树立起了质量管理的权威。
  一是规范推广鉴定,把好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关。农机推广鉴定制度是把好农机产品市场准入的第一道关。为严把申请关、鉴定关、审批关,我省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如推广鉴定申请细则、推广鉴定大纲、推广鉴定实施办法、推广鉴定程序、推广鉴定受理审批流程、年度推广鉴定申请指南等,对鉴定不合格或未取得“推广鉴定证”的农机产品,做到不推广、不宣传、不入目录,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农机产品流入市场。
  二是强化质量抽检,规范农机产品市场秩序。每年,省农业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都会给省农机局下达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检任务。省农机局则结合我省农机化工作实际,每年安排20批次左右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抽检,涉及联合收割机、茶叶揉捻机、扁形茶炒制机、变型运输机、田园管理机等。实践证明,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农机产品质量抽检,有效地规范了我省农机产品生产经营秩序,切实维护了农机使用者合法权益。
  三是开展质量调查,实时监督农机产品质量。2005年以来,我省连续对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植保机械、扁形茶炒制机等55种补贴机具进行了产品质量跟踪调查,收集了主要补贴机具的质量状况和使用情况,并及时将质量信息反馈给相关农机企业,起到了较好的质量监管效果。
  四是组织专项整治,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茶叶是我省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伴随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我省茶机企业迅猛扩张、茶机数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茶机伤人事故及质量纠纷增多,给农机主管部门规范管理带来困难。为此,我省及时引导各地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在制订整治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提供技术援助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促进茶机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NO.2
加强作业质量管理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和农民利益。近年来,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扩大,农机作业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我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从偏重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向既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又重视作业质量管理转变。
  一是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提高机手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我省充分利用各级农机化技术培训学校资源优势,及时组织开展田间作业和维修保养等农机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机手熟练掌握各项技术要领,提高田间作业质量水平。在加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传统农机培训的同时,我省还主动配合生产企业做好茶叶、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配套机械装备的培训。由于培训及时、管理到位,目前,我省机手作业能力明显提高,作业质量明显改善,作业纠纷明显减少。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和质量水平。我省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作业环节补贴政策为抓手,鼓励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因地制宜发展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机械装备,推动农机存量结构逐步优化和农机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全省新增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30台、高速插秧机203台,分别占新增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总数的38%和40%;推广水稻机插21.5万亩,比上年增长352%。
  三是研究出台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加快淘汰老旧废农业机械。针对大量老旧废拖拉机“超期服役”造成农机事故高发现象,去年,我省出台了《拖拉机报废更新管理办法》,明确了拖拉机报废的有关要求、报废程序和扶持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机管理部门的拖拉机报废更新缺乏依据的难题。
NO.3
加强维修质量管理 拓展质量管理领域
  农机维修服务是农机化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省新式农机装备数量的快速增长,原来星星点点分布、技术资格等级较低的农机维修网点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农机维修质量问题尤其是新式农机装备维修难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省三措并举,推动农机化质量管理向维修领域渗透。
  ——组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在充分发挥现有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我省根据各地农机存量结构情况,着力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网络建设,采取政府、企业、农民“三结合”出资的办法,以当地拥有量较多的品牌农机为基础,依托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或农机大户,组建一批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目前,全省已建立4家,在建2家,规划到2013年全省建立10家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基本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
  ——建立健全农机维修服务机制。在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探索开展与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重点是研究建立便捷高效、保障有力和具有生命力的技术支撑机制。在设备配置上,考虑采取业主、企业、政府三结合的方式,配足维修保养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大中型耕作机械等各种新式农业机械的主要技术设备;在力量组合上,既有农机服务组织的技术人员,又有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还有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在经营模式上,坚持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保证维修中心既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业管理。我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农机维修市场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现象;加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通过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一批技术装备差、服务能力弱的维修站点得到改造升级,从而提升了我省整个农机维修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NO.4
加强服务质量管理打造农机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狠抓农机服务质量,打造农机服务品牌,树立了农机质量管理新形象。
  一是组织引导农机跨区作业。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就出现了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多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因势利导,积极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鼓励引导机手开展跨区作业。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省累计组织跨区作业农机具2万余台(次),完成跨区作业面积1200余万亩,实现跨区作业收入5.76亿元,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促进了机手增收致富。
  二是着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我省把培育农机服务组织作为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近4年,全省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274家,这些合作社通过技术、装备、资金的整合,有效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优势,成为新时期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和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的新亮点。
  三是切实做好农机信息化服务。2004年,我省开发了浙江省农机化信息网;2006年,又开辟了农民信箱-农机化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这几年我省主要做好了三件事:一是推行农机监理业务网上办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机手基层;二是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农机产品市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信息,搭建购销平台,引导跨区作业;三是大力宣传农机化法规政策,宣传实践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经验成效,营造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NO.5
推进农机标准化质量管理上台阶
  标准化是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为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我省于2006年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机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全省完成或参与完成农机国家(行业)标准10个、地方标准(规范)30个以上,农机标准化推广实施率达50%以上,初步建立起集农机标准制修订、推广、实施、管理于一体的农机标准化体系。
  为此,我省成立了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农机管理等部门技术专家组成的浙江省农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全省农业机械标准的制订、宣传和实施工作。
  2005年以来,我省共制订完成《扁形茶炒制机》等省级地方标准9项,参与全国农机具标准委员会制修订茶叶加工机械等18个行业标准,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标准化宣传贯彻培训班3期。农机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有效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管理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为推动我省农机化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省农机管理局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