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时
空
□
陈利生
老家昌化办喜事,新郎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岳母专门为女婿做的布鞋。我结婚时,自然也收到了这份“厚礼”。岳母做的布鞋真好,针脚匀称,线条圆滑,鞋形饱满!一双鞋,倾注了岳母多少心血!轻轻抚摸眼前这双布鞋,我不禁想起那无数个日日夜夜,母亲在灯下飞针走线纳鞋底的情景……至今想来,心里还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每一位家庭主妇都会做布鞋。母亲当然也不例外。
闲暇时,母亲会拿出一些平时积攒的破布片,拼在一起,用糨糊粘在木板上,一层又一层。在太阳底下晒干,做成挺硬的浆布。接下来是量足取样。母亲会根据一家人脚的大小,剪出一个个纸“鞋样”,然后把纸贴在笋壳上做成鞋模,再照着笋壳鞋样的大小将大块浆布剪成鞋样,并粘贴在一起,鞋底就粘成了。厚厚的鞋底不知粘了多少层!于是,布鞋也就有了“千层底”之说。
在布鞋的制作中,最辛苦、最费工夫的要数纳鞋底了。母亲把顶针像戒指一样套在手指上,引着带麻线的针穿过厚实的鞋底。因为鞋底较厚,几乎每一针都要借助顶针才能扎进去……纳成一双鞋底要历经千百次如此艰难的过程,而母亲却能把一家人的鞋都纳得结结实实。
记忆里,在朦胧的雨天里,在静静的饭桌旁,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都能听到针线穿透厚厚的鞋底时发出的“滋啦、滋啦”的声音。那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格外动听。纳鞋底时的母亲,表情总是那么淡然而沉静,那也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风景。
随着时光流逝,母亲一天天衰老,我们也一天天长大了,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布鞋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穿惯了皮鞋和运动鞋的人们,忽然间明白,那曾经被淡忘了的布鞋,其实才更加舒服,于是布鞋的回归就成了一种时尚。
如今在单位上班,我第一件事就是换鞋,换上饱含母亲关爱与体贴的布鞋,那久违的舒适与温暖一下子由脚底传遍全身。
这几年,母亲身体大不如从前,已很少做鞋了。我想,无论再过多少年,母亲的布鞋,将永远温暖着我,伴我一直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