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就没有今天的浙江。目前全省已有4000多个专业市场,成交额达1万亿元,既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销售平台,为块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创业机会,农民已成为市场主体。在全国发展最早、交易规模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成功的典范。从当初的“马路市场”到如今的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市场,销售40多万种商品,拥有5.8万个商位,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你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每个摊位前停留1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你得耗时120多天才能把这个市场逛遍。这就是义乌人挑了上百年货郎担、摇了几代拨浪鼓后,精彩转身,“挑”出的世界传奇,“摇”出的世界超市。
一场争吵“吵”出一个市场
义乌市场的崛起,源于一个农妇与一个县委书记的一场争论。这个农妇就是冯爱倩。当时,年近40岁的冯爱倩,没有一技之长,还要养活老母和5个儿女,只能带着纽扣、鞋带、别针等便宜货在街头摆摊赚点口粮钱。当时在义乌县城的街道上摆地摊,是不允许的,要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于是,在义乌的街道上,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就在冯爱倩的生意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她的提货篮被没收了。一急之下,冯爱倩冲进当时义乌县委大院,要求归还她的货篮。“我没工作,但要吃饭,不摆摊我吃什么?再说,经商有什么不好,一来可以弥补家庭生活困难,二来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啊!”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第一次看到一个妇女在他面前大动肝火,而且是为了明令禁止摆摊的事情。
于是,一场县委书记与农妇的争论,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谢高华就此展开了四五个月的调研。1982年9月5日,义乌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并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不仅如此,还出资在县城稠城镇朱店街两侧搭起了上可遮雨、下可摆摊的简陋市场设施,共700多个摊位,这就是最初的“马路市场”。
一个市场振兴一个城市
从此以后,义乌市场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20多年来,义乌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兴商建市(县)”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动摇。如今的义乌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市场群、全国小商品最大集散地,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联结城乡、辐射境外的商品销售网络和物流、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不仅如此,20多年的发展还造就了20多万名经商能人。义乌小商品,也从原来“买全国、卖全国”发展到了“买全球、卖全球”。
当初和县委书记一争高下的冯爱倩如今年近70岁,腿脚硬朗,神清气爽。目前她是义乌市政协委员,并参与管理中国小商品市场。许多人见了她都会尊敬地叫她一声“冯姨”。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都会告诉你,义乌的发展,不仅是因为做足了小商品的文章,带动了小商品产业的加工业,更为重要的是带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目前,在义乌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家,其中有包括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做支持,使义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得以大幅推进。目前全市49.35万农业人口中,已有近80%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从事二、三产业所得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3%。近几年,该市依托小商品市场开展“市场带百村”活动,将来料加工业发展成了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在短短的几年内,义乌市涌现了小商品来料加工经纪人230多人,160多个村有近3万人参与来料加工,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年人均增收2900余元。
如今,义乌的市场并不只属于义乌了,它还牵引着浙江中部地区众多特色产业区块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跨区域的“义乌经济圈”,辐射范围到了全国各地。在义乌市场销售的商品中,30%来自义乌本地,30%来自浙江其他地区,30%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另外的10%来自境外,越来越多的“浙江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经小商品市场销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