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改革脚印

8000元建起了一座城

  在龙港巨人中学的一间办公室里,建镇第一任党委书记、年近7旬的陈定模和大家一起回忆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诞生。
  1983年,苍南县获得省政府批准,在龙江港区的基础上设立龙港镇,1984年,时任苍南县钱库区区长的陈定模主动请缨,到仅有6000来名渔民的龙港镇担任了镇党委书记一职,开始了造城壮举。“刚刚建设龙港的时候,工作人员只有9个,县里给的资金是8000元,要在一片盐碱地上建起一个像样的城镇,谈何容易。”突破来自于创新,陈定模说,大家商量了很久,最后终于大着胆子以中央当年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句话为政策依据,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土地有偿使用的设想: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农民用3万元钱,即可购买一块宅基地,“赠品”是城镇户口。
  在森严的户籍制度下,这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建镇才10天,就有2700多户怀抱进城梦想的农民落户龙港镇,几个月内,就有五省十县2万多农民蜂拥而至,几乎一夜间龙港骤然有了数亿元建设资金。
  到1990年,全镇人口已达10多万人,新建住宅近150万平方米。一个树成行、屋成排、路成网、人如织的龙港镇初步建成,龙港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称号。
产业让村庄真正变城市
“当时,由于大家仅仅是到龙港买房子或者办企业,在生活习惯和建筑格局上,都保留了农村的特点,说那时的龙港是个城市,其实更像是一个扩大了的村庄。”陈定模说,当资本和人口的聚集告一段落后,改变单家独户的农民屋一统天下的格局和扩大居民及政府收入来源成了当务之急,“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由于机制体制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龙港已具有中小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却也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境地。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龙港的改革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土地等要素短缺的劣势逐步显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下,大量的企业和资金外流使龙港的发展陷入困境。当造城运动的轰动效应逐渐成为历史时,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市民素质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规划相对滞后等等。如何健康持续发展,成了每一个龙港人关心的话题。
  1995年,龙港抓住了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机会。现任龙港镇委书记、时任龙港镇长的汤宝林在当时提出了“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发展理念:农民城实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集聚,但当农民离开土地谋求生存时,必须有替代土地的产业给他们创造机会。2000年之后,龙港凭借突出的优势,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实现了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第二次跨越,龙岗的城市化进程也从当初的粗放式转为科学化。2007年,该镇工业产值近198.8亿元,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1.6亿元,财政收入7.6亿元。
还要再造一个新龙港
  由于从温州到福州400公里的浙南闽东北地区,至今没有一个中等以上的城市,2005年,温州市把以龙港为龙头的鳌江流域,作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市域副中心城市,进行培育和扶持。目前,龙港已通过国际招标,规划了未来城市中心区,即将全面动工的江南海涂围垦面积达4.37万亩。“城市的发展除了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众多配套体系的改革。”龙港镇镇长李道骥介绍说,近年来,龙港兼并了原先周边乡镇的水厂,实行统一供水;全镇7个乡镇级卫生院全部恢复;农村环境整治创出了“分级包干”的样板。在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中,龙港镇出台诸多政策反哺“三农”:投入农业的扶持资金每年按10%的幅度在递增,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提升到50%等等。“城市中心区建设工程完工后,随着各种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不了几年,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新龙港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李道骥对龙港的未来信心满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