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浙江农作

我省食用菌重点产区

比科技 创特色

  编者按
  近年来,作为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食用菌生产快速发展,产量、产值年均增长16.2%和19.7%。食用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和机械应用率明显提高;加工产品趋于多样化,质量品位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省还涌现出十大食用菌特色产业强县。现
  特摘登他们的一些做法,供各
  地借鉴。
云和
  食用菌是云和农业支柱产业。连续5年来,云和的食用菌产值都超过1.5亿元,2007年达到2.3亿元。全县基本实现了有规模基地、有专业市场、有龙头企业、有返销队伍的产业格局。
  目前,云和县已形成以云和镇专业交易市场为中心,公路沿线为分支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格局。全县有食用菌合作社3家,菌种产业协会1家,年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
实施标准化生产
  该县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黑木耳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和《云和县食用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技术研究定向扶持、基地建设重点突破、生产管理全面培训等措施,确保主导产业资金的全面落实。同时,按照《云和香菇》和《云和代料黑木耳》地方标准的要求,积极引导走大户栽培、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建立年栽量50万袋的香菇生产核心示范基地40个,代料黑木耳生产核心示范基地20个。并鼓励出口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菇农联合建立标准化基地,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材料、统一菌种、统一出口”的“五统一”,推进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的实施。
培育龙头企业
  近年来,该县培育了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如:云和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云和县绿林工艺品有限公司、云和县石塘镇食用菌保鲜厂等。企业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并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产品销售市场国际化的产业化经营迈进。
加大科技投入
  代料黑木耳无棚架代栽技术、塑料大棚接种技术、开放式接种技术等普遍应用于生产。通过推广蒸汽灭菌技术,提高劳动效率30%,节约能源20%。并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引进香菇周年栽培技术、高温蘑菇栽培技术、菇力源有机肥运用技术、杏鲍菇周年栽培技术、花菇免割保水技术等10余个项目。
多方开拓市场
  云和县通过组织和培育鲜菇内销的流通大户,开拓鲜菇内销市场,稳定了市场价格。全县共有30余家鲜菇内销大户活跃在香菇产地和市场,成为香菇流通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加强原辅材料管理
  云和县通过出台《云和县食用菌管理暂行办法》,由统一窗口销售食用菌原辅材料,并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加强菌种管理
云和县有关部门对制种户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并不定期进行检查。并要求制种单位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保证菌种质量可追溯,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平湖
  平湖蘑菇以优质、安全、新鲜在上海等周边城市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近年来,平湖市的蘑菇产业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食用菌复种面积达到2745.2万平方尺,总产量近2万吨、总产值1亿多元,其中蘑菇复种面积2445.2万平方尺,总产量1.63664万吨,总产值8586.2万元,仅次于粮油和蔬菜产业,成为浙江省四大双孢蘑菇主产区之一。
规模迅速扩大 优势日益显现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平湖蘑菇产销呈现出鲜销为主、规模经营为主、三季产销春菇的特点,年种植面积以20%的速度递增,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到2007年底,全市已有种植规模超100万平方尺的蘑菇专业特色村4个,种植面积达660万平方尺;种植规模50—100万平方尺的蘑菇专业特色村2个、种植面积130万平方尺;种植规模超500万平方尺的产业强镇一个。
技术不断优化 效益日益提升
  2001年起,平湖市制订了“新当湖”鲜蘑菇地方标准,通过建基地、抓培训、强化示范辐射带动,重点抓好蘑菇良种当家、菇棚消毒灭菌、厚料栽培、两次发酵和草炭泥覆盖等生产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蘑菇的标准化生产。到2007年底止,全市已建立起10个省级无公害食用菌基地,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或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蘑菇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
  平湖市农技部门还相继开发了蘑菇无粪合成料厚料栽培、双膜覆盖反季节生产、草炭覆土等先进适用技术,拉长播种期、延长出菇期,实现了蘑菇生产秋、冬、春三季连续出菇鲜销,抢得了市场先机,产量、效益连年创新高。
组织化程度提高 产业化步伐加快
  为提高蘑菇产销的组织化程度,平湖市已建立蘑菇专业合作社10家、入社菇农720户,提高了蘑菇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2000年起,平湖市新当湖食用菌合作社联合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塑框包装、统一‘新当湖’商标、统一产地编号,积极拓展蘑菇销售市场,打出了“带根不漂洗、厚实不开伞、塑框标准装”的平湖鲜蘑菇品牌。近两年全市优质品牌鲜蘑菇直销上海、苏州等市场共达近2万吨,占总产量的65%左右,为菇农增收1520多万元。
机制不断创新 服务进一步健全
  在蘑菇生产的技术推广上,平湖市加强了市镇两级农技服务网络建设,市食用菌产业协会也积极发挥行业代表、服务平台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全市现有1家食用菌科创中心和10家菌种厂,年生产蘑菇谷粒菌种量120多万瓶。通过实行统一引种、统一菌种生产管理,推行谁供种谁服务的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了蘑菇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废料开发利用 生产和谐发展
  为解决蘑菇生产废料处置问题,自2003年起,平湖市农技部门开发了利用蘑菇废料种植芦笋和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循环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既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又促进了芦笋等经济作物的持续优质高效。目前,全市1200多亩芦笋全部采用蘑菇废料作基肥,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庆元
  香菇是庆元的传统产业。2007年全县香菇生产总量达10324万袋,比上年增加10.4%。其中花菇6400万袋,反季节香菇230万袋,推行标准化生产6000万袋。全县逐渐形成以香菇栽培为主,灰树花、黑木耳等稀有品种为辅的食用菌生产格局。
政府引导 实施标准化生产
  2002年,庆元县制订了庆元香菇系列地方标准,2003年,原产地域产品——庆元香菇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实施。随后,该县又出台了《庆元县香菇系列标准实施规范》,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全县已建成年栽培量30万袋以上的核心示范基地100个,发展年栽培量在2万袋以上的规模生产户1000户,推动全县香菇生产总体水平的提升。
企业主导 拉长产业链
  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动向,庆元县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保鲜冷藏、即食食品等新产品研发工作,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如方格药业有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研发香菇多糖注射用原料药及口服用降糖产品,以期填补国内食用菌行业降糖产品的空白;同时,开发出灰树花胶囊、灵芝多糖胶囊、灵芝破壁孢子粉、肝护士、猴头菇多糖胶囊、方格复合多糖胶囊等系列产品;百兴、绿园等公司还积极探索香菇休闲食品、调味品的开发。
科技兴业 增强发展动力
  近年来,该县加快品种引进和更新步伐,抓好菌种的选育与生产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在品种引选上,育成了“庆科20”,并通过了省级新品种审定。引进“武香一号”、“中香68”等优良品种。在技术推广上,组织实施了“食用菌百村培训计划”,全县有2896人取得食用菌专业农民技术职称。
培育资源 夯实产业基础
  资源是产业的基础,香菇生产是建立在消耗木材基础上的产业,因此,庆元县把菇木林的培育作为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年产8000万袋香菇菌棒的生产规模计算,全县每年需要阔叶林木屑用材7.6万立方米(杀菌、烘菇、棚架用其它竹木材料)。因此,该县大力培育与发展生态公益林、菇木林、用材林、笋竹两用林等。目前全县林木蓄积量53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净增23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县人均净增1立方米多,实现森林蓄积量长大于消。
传承文化 塑造菇城新形象
  围绕香菇文化的传承发展,庆元县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包括举办中国(庆元)香菇文化节、编印中国香菇城介绍图册和香菇文化系列丛书、开发菇城旅游资源。
多管齐下 再造庆元香菇品牌
  2002年,庆元香菇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为了提高庆元香菇的知名度,2004年在央视国际频道投放了半年的庆元香菇形象广告,还通过其他形式积极推介庆元香菇。同时,企业创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庆元香菇”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十大名菇”,并荣膺榜首;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十大农产品品牌”。
江山
  近年来,江山市以江山白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全市食用菌栽培量达2.5亿袋,产值7.5亿元。全市有1000万袋以上的食用菌基地乡镇12个,100万袋以上的专业村73个,全市种植食用菌的农户11094户。江山市先后获得“中国白菇之乡”、“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食用菌强县”等荣誉称号。
加强产业领导
  早在2004年,江山市政府就把食用菌产业列入“310工程”,并实行单项考核奖励。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江山食用菌产业化领导小组、食用菌办公室和白菇产业化协会。各乡镇都有专业食用菌辅导员,负责各村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和信息传达。
培育产业链
  到2007年,全市共有菌种生产单位28家,年生产能力700多万瓶。并成立专业合作社15家,营销组织312个,从业人员5000人,经销金额达3亿多元 ;7家出口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多吨,产品直销日本、新加坡等国。
普及生产技术
  三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种无公害江山白菇标准技术培训班153期,培训人员1.1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每个乡镇都建有自己的示范基地或专业村,并配有1名乡镇技术干部和1名食用菌辅导员。市食用菌和农科所的技术员分片包干,每人联系几个乡镇基地或专业村,指导菇农按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操作。
  同时建立生产登记制度,三年来共发放标准化记录卡2000多本,对投入品的生产地、购买来源和数量,使用的时间、次数和浓度及生产管理、采收时间和销售进行登记。
加大质量监管
  为确保食用菌质量安全,江山市积极推行菌种质量承诺制和跟踪服务制,提高各菌种生产场的质量管理意识。全市食用菌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达100%。同时,加强原材料市场的监管,禁止向菇农出售违禁药品、营养剂等。
培育行业龙头
  江山市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服务等,以工业理念发展食用菌生产,大力培育食用菌种植大户、栽培园区、贩销大户、贩销联合体、产销联合体以及加工出口企业等行业龙头,食用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其中2家产值超2000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