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钱塘江源头的浙西开化,沐浴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围绕“山绿、林兴、民富”目标,一手抓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一手抓林业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进、保护与开发并举、改革与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生态建设
永葆青山绿水
改革开放以来,开化始终把维护源头森林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注重生态建设,在全省率先通过消灭荒山达标验收,先后两次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曾被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义务植树示范基地”、“省绿化达标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绿化浙江先进县”。
——森林覆盖率近80%。经过三十年发展,到目前,开化县林地面积已从改革开放前的160.6万亩,发展到267.4万亩,增长了66.5%;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79.6%,提高了2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491.5万立方米增加到728.8万立方米,增加了48.3%。青山绿水已成为开化一张响亮的金名片。
——在建生态公益林87.6万亩。2000
年,开化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确定了全县森林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框架。目前,已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在建省重点生态公益林87.6万亩,一些生态脆弱地段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高。该县钱江源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还被全国人大、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保护母亲河示范工程”。
——人工造林124万亩。改革开放以来,开化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4万亩,义务植树880余万株;启动百里绿色景观带工程、百村绿化工程等,通道绿化率达98%,村庄绿化率达25%,有5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绿化示范村。
产业发展
助推兴林富民
经过三十年发展,到去年末,开化县林业总产值达19.9亿元,林工企业420余家,山区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百元增加到1800余元。开化因此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根雕艺术之乡”。
——开化龙顶享誉全国。全县骨干茶园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1.6万亩发展到10.2万亩,茶叶总产量从不足500吨突破万吨大关,实现总产值4.02亿元。其中,以“开化龙顶”为主的名优茶产量1287.6吨,产值2.32亿元。“开化龙顶”自1985年被评为中国名茶至今,已先后获得“浙江省十大特色农产品品牌”、“中国精品名茶”绿茶类金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48个,今年又被授予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主产区牌子。毛竹、原料林、干鲜果、花卉苗木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林农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木竹制品形成系列。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化县累计营造以杉木为主的人工商品林105万亩,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63万亩,培育杉木大径材3万余亩,累计生产木材323.8万立方米。全县有木竹加工企业265家,精深加工比例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铅笔、家具、根雕、竹制品等十大主导产品系列。芹江钟表有限公司、宝纳制茶两家深加工规模企业先后被评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近些年来,该县还引进山海板业等精深加工企业4家,促进了产品升级,提高了产业层次。
——森林景点广纳游客。开化县发挥“钱江源头林茂树古,峰雄瀑飞,人文点缀”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建立了钱江源森林公园,之后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圣潭沟、南华山等景点景区,已逐步融入“名山、名湖、名源”黄金旅游线,去年全县森林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98亿元。
资源保护
打造和谐林区
——林政管理更趋规范。该县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对林木采伐全过程实行有效监控,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认真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涉林信访案件办理和山林纠纷调处,维护林区稳定。
——森林消防队伍日益健全。全面启动浙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加强森林防火通讯体系、预警预报体系和指挥扑救体系建设,全县森林消防队伍日益健全,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均未突破省定控量。
——有害生物得到防控。全面加强主要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制订实施了《开化县突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指导林农广泛开展有害生物防控。多年来,森林病虫害成灾率均有效控制在1.5‰以下,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均达96%以上,无松材线虫等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
林业改革
激发产业活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化在全省率先完成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拉开了以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大发展的崭新篇章。进入新世纪后,又在全省率先完成山林二轮承包责任制延包完善工作,全县280余万亩山林全部做到了清册、合同、权证三到户(村组),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先进集体。
——林权配套改革深入推进。随着主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为重点的林权配套改革在开化深入推进。该县相继成立了林权管理、评估、交易中心,到去年底,全县各类林权流转面积已达30万亩,其中,在县林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交易55宗,面积8268亩,成交金额1851万元,比评估价增值300万元,每亩增值达350元,跻身了全省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区之列。
——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开展。为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变“活树”为“活钱”,2006年,开化县率全省之先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已全面推开。全县已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1笔540余万元,大大拓宽了林业投融资渠道。
——林业保险业务全面启动。开化县抓住当前正在开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契机,将首批25万亩山林列入了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为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