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陈卫梁)这两天,绍兴绿色蔬菜速冻有限公司周经理正在为企业新建基地的事发愁。他告诉记者,自建基地可以确保产品质量,但一时租不到连片的土地,又没精力和一家一户谈土地流转的事。
绍兴绿色蔬菜速冻有限公司是我省一家规模较大的速冻保鲜蔬菜出口企业。从去年开始,这家企业在台州、丽水等地寻找土地以扩大种植规模,至今仍未如愿。几百亩以上连片的土地确实不太好找,即使有了一定面积但只要其中有一户农户不愿意流转,“插花田”杂在中间,也不能建基地;建立一个蔬菜基地前期投入非常大,如果流转期短的话,几乎没有效益;产品涉及出口,基地需要在当地的检验检疫局备案,基地频繁更换也不太现实;企业在基地内要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化种植,对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求也较高。
同样的问题,浙江万紫千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也碰上了。公司董事长郭林光说,去年8月他们想扩大葡萄种植规模,与当地农民商谈土地流转,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规模经营才有效益。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瑞安粮农项宝荣一心要搞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村里一些农户承包耕地,但结果承包地东一块、西一块,成了“插花田”,农业机械也无用武之地。项宝荣说:“我承包的地与别人的地混在一起,我水稻种两季,别人种一季,连水都浇不了,真是伤透了脑筋。”
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今年承包了1000多亩田种水稻。因为效益不错,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从今年初开始他在全县各地展开找田行动,最后只找到几块面积五六亩的粮田,转包价格也不低,最后只好放弃。